老年人如何与晚辈划清界限
阿姨年过六旬,由妹妹陪着来省医学科学研究院找詹主任所做咨询。阿姨自述长达十几年的失眠,靠药物也只能睡到凌晨三点多。并且身体多处不适,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大问题,除了血糖有些高外,主要还是常感不开心,心里头很堵,觉着活得没意思。前几年被诊断为抑郁焦虑症,一直都在服药,可是这心情也不见好,哪都不想去,什么兴趣也没有。
通过了解,詹主任找到阿姨不开心的症结所在。
一是三年前先生去世,她一直没从那悲痛中走出来。她经常想如果是先生还在该多好,一定会陪她,会帮她做很多事,不会让她这么孤单无助。
二是阿姨育有一儿两女,现与儿子一家三口住在一起,主要是放心不下儿子,要帮忙带孙子,还要帮忙做家务。家里有请保姆,家务与带孙子两大任务是她与保姆相互配合完成。保姆做事她时常感到不满意,很多事仍是亲力亲为。做了这么多的事,感到很劳累,但是也没得到儿子儿媳的认可,他们都忙于事业,几乎不做家事,也没有对张阿姨给予关心和体贴,张阿姨觉得不做又不放心,做了又得不到认可,很是郁闷。
三是阿姨几乎不参与外界的活动,不去公园锻炼,不去打牌也很少有朋友拉家常,她总觉得没空,也不想与外界接触,日子久了,越来越封闭。许多的苦闷积压在心里,她不会找人倾诉,也觉得诉了没用,就更加觉得孤单无助,活得无趣。
从阿姨对儿子如此的包办代办行为中,可以看出阿姨对儿子从小过于溺爱的教育模式,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阿姨对儿子的保护也让儿子没有机会去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并且阿姨有中国传统女人逆来顺受的性格,她对儿子儿媳的不满全放在心里,但行为上仍任劳任怨,与孩子们也缺乏沟通,最终导致现在的状况。
詹主任觉得阿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不懂和他人划清界限,把不归属自己的责任揽在身上,不属于同一个空间,也仍然不舍得放弃。
于是詹主任给出建议:
1、儿子、两女儿家可每个月轮流住十天,轮流住的目的一是换换环境,也换换心情,可以和儿子女儿等有更多时间交流倾诉解闷。同时,也给出空间让儿子儿媳去适应没有妈妈照顾的生活,去承担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在儿子家时,学会放手,能让保姆做的事可尽量让保姆做,不要过于操劳,学会接受他人的做事风格。对孩子不要过于包办,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的事让他们自己去承担,做妈妈的责任和义务已经尽了,儿子已是成年人,并且也是父亲,理应让他去成长。詹主任用一句话做形象的说明:没有你,地球照样转!
3、多参加户外活动,去吸收新鲜的阳光和氧气,接近大自然。积极主动参加社区居委会等组织的老年活动,放下包袱,融入群体,享受老年人应有的生活。
4、预约下次咨询时做关于亡夫的“哀伤处理”,与死去的灵魂划清界限,在不一样的世界里不再把对方当活人一样的去怀念或依赖,接受现实,勇敢面对,放下过去,学会接纳和感恩。
学会划清界限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尊重自己有享受生命的权利,尊重他人有成长和承担的权利。划清界限是不干涉,不干涉不仅是老年人也是我们所有人应学习的一种界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