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爱过吗?
作者:李霞http://blog.sina.com.cn/u/2392983522
这一生,我们真的爱过吗?
不,我们大多数人把需要当成爱。我们以为我们是深爱着的,“没你就活不下去!这不是爱又是什么?”一旦爱变成过度的需要,一旦爱变得过多的条件,爱就成为负累,那其实也不算是真正的爱,它其实是你潜意识里的需要!
我们这一生都在学习无条件的爱!
在关系里头,会常常发现:当一个人难以承载对方过度的需要时,他(她)便会离开。
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
我们每个人最初来这到世上的关系,便是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孩子的生存基础来自父母的给予,孩子因为有了父母的爱和付出,得以健康成长。但无论是父亲或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倾注了过多对孩子的个人需要,便会让孩子无法承载,而使得关系失衡,甚至破裂。但这种个人需要却往往潜藏在表面看起来是对孩子无私付出的爱的外衣下而不容易被觉察,以至于到关系破裂还觉得自己无比的冤屈。那么,什么是个人需要呢?首先,这里要厘清爱的性质。人类或说所有的生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血缘亲情,这是一种本能。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在危难当头时为保护孩子而牺牲自己,这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爱。而大多数人迷失在另一种把个人需要当成爱的误区里。
比如:要孩子听自己的话!大多数父母都喜欢孩子听话,孩子听话貌似给孩子的各方面进行规范,是为帮助他建构社会性而理所当然的行为,实则,是父母给自己省事。孩子若不听话,必然会使带孩子的亲人很辛苦,若有外人在还可能伤面子,另外,孩子若能依自己的意思成长,还可以帮助实现自己这辈子未实现的理想。
因此,生活中,我们若能去觉察不难发现,我们的孩子,包括我们自己从小就难以真正的做自己,我们都是“被成长”。我们的成长轨迹是由父母的需要而铺就的。这种需要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到考哪所学校,做什么的工作,找什么样的对象,过怎样的生活;小到生活中的每一处选择,用哪只手拿筷子,穿什么衣服,怎么说话,交什么朋友……当然,孩子在启蒙阶段,的确需要我们大人的引导,但家长们总是把引导当教导,甚至代办。
家长最难为的便是给孩子一种自由的状态,让他自由做自己,不干涉地尊重孩子生命的自然发展,做为旁观者地关注,适时地引导,发现孩子的生命特质,最终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在不良的亲子关系中,问题的核心就在家长的个人需要超出孩子所能承载的极限。
婚姻关系
一个人若在原生家庭没有建构起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通常也难建构内在自我和谐的关系,于是,成年后,在婚姻中会显化各种问题,把童年时期的内在模式带入婚姻模式甚至和周围一切的关系中。
由于在童年时期没有被真正爱过,被压抑的需求会不断在婚姻关系中寻求。在童年时期不被爱够的人,会在婚姻关系中寻找父爱母爱。如果是女性,会不断地要求丈夫要疼她,爱她,要百依百顺,且不管丈夫做得多好,都嫌不够,总是担心失去,就像一个孩子在向父亲寻求爱和保护。如果是男性,同样会不断要求妻子要温柔,要照顾到无微不至,要任劳任怨,要寸步不离,就像母亲对儿子一样的爱和呵护。这时候,他们的妻子或丈夫都无法真正做妻子、丈夫,而是对方的父亲、母亲。但当事人却会被这种需要误以为是自己对对方爱得很深很深,因为他(她)是如此需要她(他)。
童年期被父母过度要求的人,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模式带入婚姻及其它关系中,他会是一个对自我,对别人都很苛责的人。他无法做到宽容和接纳,因为他从来就没有被接纳过自然也无法接纳他人,无法构建亲密关系。
这就是为何许多人会在同一坑跌倒无数次的原因。比如离了一次又一次的婚,到最后会发现,每次的婚姻模式都如出一辙,最终把错归咎于婚姻本身。
因为童年时期的各种心理需求未被满足,就会不断地在成年后通过婚姻来弥补。而这一切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也就是说是潜意识的这种强烈动机在操控着个人的命运。如若不能学会往深处探究自身的内在需求,就往往会被表象的结果所迷惑,而自欺欺人地找个合适的理由来盖棺定论,或宿命论。
那何为爱?真正的爱是自由,心灵的自由!借用萨提亚女士的一首诗来做最好的诠释:
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
欣赏你而不是批判你
和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
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
离开你无须言歉疚
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
并且
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
那么
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
而且能彼此润泽
我们每个人与他人的相遇都是缘,孩子如是,爱人如是。上天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相遇,那么,珍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