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学原理  心满馨路

(2011-07-07 14:04:51)
标签:

闻斯行

中国

学校

教育

人类意识

分类: 教育大环境及教师健康
教育学原理

心满馨路http://blog.sina.com.cn/yuqinwish

第一章学校的性质、价值与目的
第一节学校的性质
引入
    学校是一个教育机构,因此“教育性”应该是学校的基本特性,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体现“教育性”。所以认识学校的性质,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深入理解“教育性”的内涵。首先从理解“教育”的概念开始。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日常生活中“教育”的概念的用法大致分为三类;
    1作为一种思想转变过程的“教育”。
    2作为影响儿童成长方法的“教育”。
    3作为一种特殊大社会制度的“教育”。
    比较起来,最基本的是第一种用法。
    (二)”教育“的词源
     现代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都有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A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即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可能的潜质转变为现实的特性。


    在我国,教育界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三)“教育”的定义
    夸美钮斯:把教育看作是“成人”的活动
    -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人。
    裴斯特洛齐:把教育看作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斯宾塞:从教育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是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趋于完善并使它适应生活事物的过程。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杜威;“教育既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等鲜明的实用主义教育主张。
    巴格莱: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教育则是传递这些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代表观点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把教育看成是“修道”和“明性”的过程。
    梁启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陶行知:改造了其老师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孙喜亭:教育的真谛是教人们做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
    总之,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学校的概念
    陈元晖:专门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一定的设施和场所,并有专门训练的人负责,把人类的知识经验,通过一定的科学体系,传授给下一代。
    平益德:以教育为目的而又比较长期的展开计划性活动的组织体。学校的构成要素一般认为有三,即:作为职业从事教育的教师,实施教育工作的建筑和设施,受教育的学生。
    综合有关的定义,我们把“学校”定义为;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根据前述“教育”的定义,也可以将“学校”定义为;学校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三、学校的性质
    (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第一,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与其他的社会生活如经济生产、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一样,具有丰富的社会属性,学校活动一方面反映它所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的总体属性,另一方面,又构成社会组织网络的一部分。
    第二,学校教育的手段和内容主要是人类社会已经创造和积累下来的文明财富,离开这些文明财富,儿童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第三,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满足个人的某些知识、道德和审美偏好。
    (二)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的专门性主要体现在:专门的教育职能;第二,专门的教育人员;第三,专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第四,专门的评价方式;第五,专门的经费支持。
    (三)学校具有民族性
    (四)学习哦啊处于不断变革之中

    第二节学校的价值
    一、学校的个体价值
    1、学校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经过精心布置的教育环境;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学校中的教师都是经过专门培养的人。
    2、学校引导学生个体的发展
    引导学生追求适合于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之诸?子曰:闻斯行之。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3、学校要规范学生个体的发展
    第一,学校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追求有价值的发展;
    第二,个体的发展不能妨碍他人的发展;
    第三,追求个人发展的手段和途径应该是符合伦理的
    第四,个体今天的发展应该为明天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防止一些急功近利式的发展模式;
    第五,个体某些方面的发展与另外一些方面的发展应该是和谐的。
    二、学校的社会价值
    1.学校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学校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现代学校有利于个人获得公共生活必须的态度、知识、技能和信念;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一就是现代学校的实践。
    2、学校是社会团结的纽带
    构建休戚与共的命运感至关重要的。学校中的老师应该教导青少年儿童从小就懂得创造一个自由的、平等和公平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就懂得尊重、理解和关怀这些社会态度的重要性,从而减少对于差别和不平的极端情绪,最大限度的防止社会分裂,实现社会的团结和有序变革。
    3.学校是社会进步的有效工具
    人类社会的进步,通过政治领域的变革,经济领域的繁荣、文化领域的昌盛以及人类生活领域的幸福等各方面表现出来。此外,学校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还通过批判社会现实中消极的一面,传播新的社会理想,培养新的未来的一代社会公民而实现。
    三、学校的人类价值
    1、学校是唤醒人类意识的场所
    人类意识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历史,显示和未来独特性的自我觉解
    公民意识指一个人对于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角色的觉解。
    人类意识是超越个体意识和公民意识之外的一种自我意识,觉悟在万千个体差别与社会差别之外自己与他人平等的,相同的一面。
    卢梭论“人”的培养
    “在自然状态下,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职业就是做人。所以,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他做人以及和做人有关的事体中是不会失败的。我的学生不论参加军队,教堂或司法界,我以为那无关紧要。当他离开我时,他不是法官,不是士兵,也不是牧师,而是一个人......命运无法改变他的地位,他永远有他适当的地位。”(卢梭《爱弥尔》)
    2、学校是增进人类理解的工具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无论他们所在的国家或民族历史上因为种种的原因与别的国家或民族发生了什么样的战争、结下了什么样的冤仇,他们都应该在完整,正确的理解历史的基础上超越历史,努力缔结新的更加和谐的国际关系,种族关系。
    3、学校是培育人类共同体的力量
    唤醒人类的意识,增进人类的理解,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加强人类的团结以应对人类共同棉队的问题和可能的灾难。这些问题需要不同区域、不同肤色的人们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因而也被称为“世界性问题”或“全球性问题”。
    学校教育应该对青少年学生阐述这些全球性问题对于人类的危害,鼓励他们从小做起,积极参与到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认识、宣传和行动中起来,培育他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责任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指出的那样,“在一个拥挤的星球上,所有的人都只有一种未来,或者任何人都没有未来。人类的共同未来不能多样化而没有协调,也不能统一而没有多样性。要造成这样一个世界是对当代人的挑战,首先是对产生人们的世界观和影响他们价值观念的文化的挑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