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教育,请远离功利

标签:
转载 |
分类: 校园暴力 |
刚读完山东一个老师尴尬的经历:他给学生讲《荷塘月色》时,让学生们都把眼睛闭起来,希望孩子们在自己动情的朗读中想象作家笔下的荷塘美景,“我想让学生‘享受’语文”,这位老师说。可是课文刚刚读完,老师还沉醉在文字给自己带来的曼妙感受中时,一个学生却提出:“老师你就直接告诉我这篇课文会怎么考吧”,老师的心一下子凉了,“我觉得很悲哀!多美啊,可是学生们竟然不去感受”。
根源不知在谁身上,板子当然也不知该往谁的身上打——可要命的问题是,文学一旦混同于语言,美丽的文字将支离破碎;课堂遭遇应试,语文课离本真的语文将越来越远。这就是眼下的语文课堂之怪象!
令人欣慰的是,当年的我,却未曾经历过这样的一种悲哀。
转眼到了初三。这年夏天,心书兄调离水吉中学,我接手了快班班主任。
班主任是管理学生的。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庆幸碰上了一群与自己心灵默契的学生,并从中体会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自豪。
子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虽说中考在即,可我,课内忙碌之余,课后还是一如既往地经营着学生素养的培育。单纯的我,实在缺少那些功利理想教育的细胞,也根本意识不到学生成绩将会对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只是按照自己浅薄的理解,努力去煽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如果按照现在的情形,这种做法不受责难——来自上级领导,来自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已属幸事,更别奢望有人为你评功摆好。
可事实是:那些可爱的学生,似乎因此与我更为投缘,有的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就连他们中不少的家长,也与我建立起更为密切的联系来了。
这天,一位学生的家长找到我,说她在乡下“戴帽”初中班念初三的儿子特别想转学到我的班上来,希望能得到我的帮助。
这位家长,我是有过接触的,她就在我当年插队的村里担任小学民办教师。在平时家校联系的过程中,我发现她对孩子的要求很是严格;因了有方之家教,她的女孩在校也表现得十分优秀。
那时的学校,并没有如现在这般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于是,我找到教务处主任,说明了家长的意愿。一番简单的手续之后,兄妹俩终于成了同班同学。
事后得知,这位家长的这个请求,就缘于她女儿(我的学生)与她交流中对我中肯的评价。
在我看来,这纯属举手之劳。可二十多年后,当我们再次碰面时,她又旧话重提,感激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她的感激,令我愉快至今——愉快是幸福的现金支付,而其他都不过是一张支票。
那时,每逢周末,我们师生经常一道外出游玩。
几部单车,外加锅碗瓢盆;呼朋引伴,一路谈笑风生。
大觉寺、塔山……有限而局促的小景点,有时哪怕只是一座山坡、一片竹林、一滩溪流,也都能让我们流连忘返。
念及那种放纵,那番逸兴,直让而今青春不再的我,每每飘逸着无限的遐思……
有形的山水,无形的心理——我和我的学生彼此间更加的贴近了。
逢到一些年节,家长还会邀请我们到他们家里做客。与当今名目繁多之饭局相比,我敢说,这其中占据着绝大多数的真诚、敬重而绝少虚伪、势利的成分。
闻知老师的到来,学生的左邻右舍都会前来看望;有时一家请客,其他人家竟也端出好菜一碗甚或几碗,来参与其中。
每每忆及那样的情景,心中总有一种情愫升腾。有时甚至不由慨叹“人生,相识是缘”,因为——不是所有的师生都能成为朋友!
中考来临了。
现在有人说:考学生的同时,也是考老师(因为成绩是学校领导用来考核老师的唯一依据)。而我那时,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压力。
学生填报志愿了。
不少学生和家长面临抉择有些失去重心。可我却举重若轻——
审定每个学生的志愿并明确表态。
对个别信心不足、不敢冲顶报考的,我则细心分析,大胆指导,有的甚至就是由我“一锤定音”。
这年的中考,两个快班考上县一中13人,我班占有其中的11人,仅有的两名小中专也“花落我家”(其中一位李姓同学,不顾我的反对意见,坚持报考而终被录取——我险些因为我的判断影响到他的一生轨迹,每每念及此事,总令我汗颜不已)。
这个结果,使我喜出望外,也让我在这个不大的镇子里,开始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
从教将近30年,指导学生填报中考、高考志愿也难以计数。越是往后,我越是没有了当初的勇气和果敢。以至于我经常追问现如今的自己到底是沉稳了,还是世俗了。
但是,我很清楚,我那时的勇气和果敢完全源于学生和家长对我的无限信任,也源于我对自己学生的充分了解。当然,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促进了教育环境的优化。
一旦和功利挂钩,教育就开始变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