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钟书先生的文人自嘲

(2021-01-08 17:12:57)
标签:

钱钟书

文人自嘲

围城

沈明明

分类: 随笔

      钱钟书先生的文人自嘲

       沈明明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为数不多值得敬重的文人。他的文字内敛而犀利、深邃而幽默,更不用说他贯通中西的渊博学识。在那史无前例的特殊历史时期,他也受到冲击,沦落到在“五七干校”收发室里收送信函报刊。与同时的许多文人相比,他对自己的遭遇很淡定,几乎没有抱怨。同时的文人在流泪创作“伤痕文学”的时候,他在老骥伏枥专心致志地写作《管锥篇》。他一生与时政保持某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内心安静,宠辱不惊。读着他的文字,就像面对着一面镜子,可以清楚看见自己的模样,尤其是文人的模样。当然,这些形象里,也有钱老本人的影子。这些文字,许多是钱老用以自嘲的。自嘲,需要自知和勇气,它是自我反思的自信表达。

钱老成名后,追捧的粉丝不少。一般来说,出了名的人是很爱惜自己的名气的,并且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名气去做一些没名之前做不到的事情。而钱老却不是这样。举几个例子吧。1991年,全国十八家电视台联手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老为首选的三十六位名人之一,这本是绝好的名利双收机会,意外的是,钱老谢绝出镜拍摄。他拒绝的理由很简单: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那就够了,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还有一次,某学术单位筹备召开“钱钟书先生学术研讨会”,筹备组上门拜访钱老,礼请其赏脸参会。钱老照例拒绝,并建议不要开这样的会。理由是:这样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

他总觉得文人还是踏实些好、低调点好,不要急着成名成家,弄不好是自取其辱,“自掘坟墓”。钱老擅长喻比,原话是这样说的:考古学提倡发掘坟墓以后,好多古代死人的朽骨和遗物都暴露了;现代文学成为专科研究以后,好多未死的作家的将朽或已朽的作品都被发掘而暴露了。被发掘的喜悦使我们这些人忽视了被暴露的危险,不想到作品的埋没往往保全了作者的虚名。假如作者本人带头参加了发掘工作,那很可能得不偿失,“自掘坟墓”会变为矛盾统一的双关语:掘开自己作品的坟墓恰恰也是掘下了作者自己的坟墓。

重复一遍:“被发掘的喜悦使我们这些人忽视了被暴露的危险,不想到作品的埋没往往保全了作者的虚名……‘自掘坟墓’会变为矛盾统一的双关语:掘开自己作品的坟墓恰恰也是掘下了作者自己的坟墓。”多么幽默而犀利的警告!“被发掘”之重现天日很是一种喜悦,引来四方瞩目,这是一种终成正果的精神快乐,但是,原形毕露的危险就在其中。因为,“被发掘”者必然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接受不同目光的推敲甄别,毕竟很多是浪得虚名,经不得甄别的。与其如此丑陋裸奔于众目之下,真不如掩盖深藏捂住丑陋,这也算是对被发掘者的一种“保全”。钱老补充了一句幽默:“对于丑女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她是坏人,你要惩罚她。”

文人是很重视文凭的,之所以重视,钱老是这样解释其中的理由:“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文凭跟文凭相比,国产的“含金量”似乎不高,最好是“海归”的,于是争抢着去拿洋文凭。钱老讽刺说:“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港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才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成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钱先生本人虽是“海归”,但他反对媚外。对于那些自我轻贱崇洋媚外的,他评点得非常尖利:“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喜欢中国话里夹杂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除了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别的新意全无。”

对于媚外,《围城》中,有一段文字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方鸿渐还想到昨晚那中国馆子吃午饭,鲍小姐定要吃西菜,说不愿意碰见同船的熟人,便找到一家门面还像样的西馆。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外,面包、牛肉、红酒无一不酸。

喜欢空发议论,更是一些文人养成的恶习。钱老调侃道:“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有一个词,叫做“不着调”,批的大概就是这类人。沉浸在玄思空想中,徒有花哨形式,缺失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这类“文化人”的客观写照。

于是,钱先生警告说:“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