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方哲学史》第十五讲

(2020-07-16 10:28:17)
标签:

西方哲学

黑格尔

绝对精神

辩证法

沈明明

分类: 作品

                 《西方哲学史》第十五讲

                沈明明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它的终结者。黑格尔之后,历史注定必须开辟新的道路,否则无路可走。黑格尔逝世几十年后,晚年恩格斯把自己的几篇论文编撰一起出版,决定将这本著作命名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因为书名中“终结”一词,几十年前的中国哲学理论界打了很多年的口水仗。一派说,翻译成“终结”,是对的,因为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终结”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而另一派则说,“终结”一词,在德语里,是“出路”的意思,应该翻译做“出路”,因为正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为德国古典哲学寻找到了新的“出路”。汉语里,“终结”和“出路”几乎是反义词,而在德语里,却可以互换使用。听听两派的说法,都有道理吧。是的,用语言来表达哲学,总是这么让人纠结。

黑格尔一生应当说是非常勤奋的,一步一个脚印,从家庭教师小报编辑起步,到中学校长,在到大学讲师教授,最后如愿以偿当上了柏林大学校长。遗憾的是,校长只干了一年多,便因感染瘟疫,不幸离世。终年六十一岁,算是英年早逝。他留下了著作等身的大量文字,《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身后学生整理出版了《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历史哲学》等等。

从哲学思想上说,黑格尔是一座山峰,但这座山峰决不是横空出世的,康德费希特谢林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历史为它的出现,做好了充分准备。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对于康德,黑格尔是崇敬的。因为康德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人为自然立法”),已经为黑格尔思想的出现扫平了道路。当然,如果黑格尔仅仅是康德的追随者,那么,历史只会多一个叫做“黑格尔”的康德,如此,则“黑格尔”会很快不留踪迹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事实上,黑格尔始步于康德,却没有停下脚步。他首先注意到,康德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把“现象”看成是完全主观的东西,是“对我们来说”的“现象”。而黑格尔则坚持认为,“现象”,只能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不在现象之后或者之外,本质就在现象之中。现象的出现,决不可能只是主体自身的作用,而应当是本质的“现象”。康德把“物自体”当做是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这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因为意识是无法设定“意识之外”存在什么或者不存在什么东西的。事实上,当康德宣布“物自体”存在时,这“物自体”便已经是我们意识之内的一个概念了,不过,是个被人为掏空了内涵的空洞概念,或者说是一具概念“僵尸”。

黑格尔因此说,“一切自在的东西都是概念”,如果说事物的内在本质,就是“客观思想”,那么,真理等等认识,就是“思想的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没有“思想内容”的“物自体”,完全没有存身之地。

黑格尔注意到,康德的先验逻辑已经开始突破形式逻辑的局限。形式逻辑的最大局限,在于只强调思维形式,而忽视思维内容。康德的先验逻辑,提出了范畴的“三分法”,把第三范畴看成是第一第二范畴的“综合”,这已经具备了辩证逻辑的基本雏形。这是康德的历史贡献。但是,黑格尔又指责康德,认为康德的范畴理论还没有真正摆脱形式逻辑的束缚,因为康德把范畴看成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并且他还不懂得范畴本身的内在矛盾,不懂得范畴之间的过渡和转化。黑格尔借助对康德理论的改造,揭示了逻辑范畴本身具有的对立统一深刻内容,揭示了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他认为,逻辑范畴是绝对理念在发展中自身展开的各个环节,也是认识自身的必要环节,这个发展过程,是不断由抽象而走向具体。通过辩证逻辑的揭示,黑格尔打通了传统哲学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之间的隔阂,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对于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黑格尔的态度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为康德的“二律背反”点赞,因为,借助“二律背反”,康德揭示了理性思维出现矛盾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他又批评康德缺乏辩证思维,把矛盾视为“假相”,是认识需要清除的东西。黑格尔则不然,他认为,一切概念都是矛盾,有多少概念就有多少矛盾,矛盾即是一切运动的源泉和动力,真理即是矛盾本身。矛盾远远不只是康德所说的那四组“二律背反”,这个世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黑格尔“改造”康德,收获了丰硕成果:将康德的“物自体”改造成了“客观思想”,借此,推出了他理论的基本概念,“绝对精神”(“绝对理念”);将康德的先验逻辑,升级为辩证逻辑,建立了概念辩证法体系;借助康德“二律背反”思想启示,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并把矛盾当成实现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根本原则,建立了具有丰富辩证法内容的思维和存在同一的哲学体系。

对于费希特哲学,黑格尔瞄准了它的关键词,“自我”。他认为,费希特的“自我”,是主观的,并且不是真正能动的。在费希特那里,“自我”只有设定一个限制自己的“非我”,才能确证自己,才能意识到自己,这样一来,“自我便永远是一个有限的存在,永远有一个‘他物’和它对立”。这个“非我”(“他物”),其实就是康德“物自体”的改装。黑格尔认为,必须要将世界的本质和基础看成是“客观概念”(“客观思想”),它既是实体,又是主体,其本身就是能动的,即能不断展示自身的内容,而无需借助别的什么东西(“非我”“他物”“物自体”等等)的“刺激”“推动”,就能实现自己认识自己。这样一来,“物自体”“非我”之类的东西,就完全是被杜撰出来的多余东西。

综合以上,黑格尔好像在说,与其说是人类在认识世界,不如说是世界在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人类的精神现象,不过是世界客观精神的一种阶段性的表现而已。

当然,黑格尔并没有彻底否定费希特,没有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他指出,费希特从“自我”以及“自我”和“非我”的关系中,按必然性推演和引申出各种范畴,“这是世界上推演范畴的第一次理性尝试”。黑格尔继承了费希特从范畴本身推演范畴的思想和方法。

对于老同学谢林,黑格尔的态度有些暧昧。他认为,谢林将“绝对”看作是世界的本质、基础和“客观精神”,这无疑是对的。但是,谢林将“绝对”归结为“无差别的同一”,则是抽象空洞的,“犹如夜间观牛,其色全黑”。黑格尔认为,“绝对”应该建立在对立之上,是对立同一。对立同一过程,应该是“单一的东西的分裂为二的过程或树立对里面的双重化过程”,是它的内部规定不断自我展开的过程。

黑格尔成功地完成了他对历史的哲学改造,对此,恩格斯的一句点评,非常到位: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是连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

黑格尔以“一览众山小”的宏大气势,登上历史舞台。以至于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几乎全部成了黑格尔的忠实信徒。当然,若干年后,马克思回想当年,又说,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自己正在跪着……

黑格尔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是认识“真理”、“大全”、“绝对”,以宇宙全体为对象。他断言,宇宙全体,就是“绝对精神”(“绝对理念”),而他的哲学就是阐述作为宇宙全体的“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和自我发展过程的理论体系。

黑格尔相信,绝对精神是贯通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内在本质和真实基础。它不是人类的个别意识,而是主宰一切(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客观观念”或“客观思想”。“思想的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客观性是指思想所把握的事物自身”,一句话,事物本质与思想内容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个思想。唯有如此,思想才具有“客观性”。“客观思想”是“居住在世界中”的“世界灵魂”,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而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本质的现象和表现。

如果没有会错意的话,那么,黑格尔是想告诉人们,这个看上去机械被动的物质世界,其实是精神的,能动的,是能自己发展自己,自己认识自己的。是的,个别的物质事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事物的本质却实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要“思想”去把握它,因此,本质的东西,只能是思想的东西。思想与存在是同一个东西。

绝对精神之所以是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是因为它是包含差异和矛盾的存在,具有自我否定能力,自我否定的力量,使之处于辩证的发展过程之中。作为统一整体的绝对精神,能把自身包含的多样规定性和丰富内容不断展开和外化,同时通过外化和表现,不断回到多样性和差别性的统一。

黑格尔指出,“绝对精神”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逻辑、自然和精神三种形式。与此相对应,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分别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构成。

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是按照三个一组(环节)环环相扣展开的:

逻辑学: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

自然哲学:机械性、物理性和有机性。

精神哲学: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黑格尔称逻辑学是“纯概念”的科学,是研究世界的本质、核心和灵魂。它以纯概念的逻辑形式表现和描述“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存在”(“有”)开始,进而到达“本质”,最终到达“概念”,这个过程,是由“自在”(“潜在”)到“自为”(“展开”)并回到自身的“自在在为”的过程。

“存在论”是研究概念的直接性。从抽象的“存在”开始,通过“变易”,过渡到具有一定规定性的“定在”,也就是“质”。“质”是事物相互区别的内在规定性,而“量的比例”则将同质事物区别开来。黑格尔说,当一定“量”规定一定的“质”,或一定的“质”由一定的“量”来规定时,“量”便成为一定“质”的“量”,“质”成为一定“量”的“质”,“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

“本质论”中,黑格尔比较集中论述了量变质变规律以及相关范畴的辩证关系。“概念”则是“存在”和“本质”的统一。“概念论”主要表达的是黑格尔的哲学认识论思想。这些内容将在后面具体介绍。

“自然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二部分。“绝对精神”是自然的本质和灵魂,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异化”和外部表现。如果说“绝对精神”在逻辑阶段是以纯概念的方式表现的,那么,在自然阶段则是以感性事物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黑格尔说,自然哲学是“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的科学”。

黑格尔指出,自然本身“潜存着”概念性的东西,譬如说,“一”“多”“原因”“结果”“本质”“现象”“动”“静”等等,但这些概念还是“潜存”的,还需要从感性具体事物身上“抽取”出来。譬如说,“一”的概念是通过“一棵树”“一头牛”等等来表达,“多”则是通过多头牛或者成堆石头等等来表现的。不过,这些纯概念在自然界中还是处于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状态,是处在“顽冥理智”状态。只是因为自然诞生了具有理智的人,才能把纯概念从无意识的自然中抽象、解放出来,成为自觉的概念。黑格尔明确说,“精神是从自然界发展出来的”。

黑格尔认为,“自然必须看作是一种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的”。基于这一判断,他把自然界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机械性、物理性和有机性。

“机械性”阶段,自然界只有机械运动,一切都处于零星、分散、机械、杂乱的混沌状态。此时,机械性吸引力将分散、零星的物质吸引在一个体系中;自然界的一切,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不同。

“物理性”阶段,自然出现了个别事物,事物有了质的差别。出现了光、电、热、磁等等不同的物理现象。在“物理性”阶段的最后出现了化学运动,在化学运动过程中,产生了生命,从而实现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飞跃性过渡。

“有机性”阶段,包括“地质有机”,“植物有机”和“动物有机”三个小阶段。在这里,黑格尔集中考察了生命运动。他认为,生命是“绝对精神”在自然界的最高最充分体现。在“动物有机”阶段的最后,产生了人。人的出现,标志着“绝对精神”走出了“自然阶段”而过渡到“精神阶段”。精神,既是自然的根据,又是自然发展的目标和目的。

“精神哲学”黑格尔体系的最后一部分,它是逻辑和自然的统一。逻辑阶段的纯概念和自然阶段的物质,都各有自己的片面性和抽象性。而精神阶段则使两者获得同一,因此是全面的、具体的。在精神阶段,“绝对精神”体现为人类社会历史。黑格尔说,精神哲学是最高学问,因为它是研究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学问,人是哲学的真正目的。

在精神阶段,“绝对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主观精神”是指单个人的精神,它是内在的未与自身之外的他物发生关系的,即尚未表现于外部社会制度中的精神。

“客观精神”是个人主观精神的外部表现,它是超出自身、进入自身以外的他物。在“客观精神”中,黑格尔主要阐述了有关社会政治历史伦理方面的观点。

“绝对精神”阶段,是“精神”的最高最后阶段,是“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在“绝对精神”中,精神认识到了自己和对象、主体与客体是同一的,认识到自己是万事万物的原则和真理,而万事万物不过是自己的表现。“绝对精神”通过三种形式来认识自己:艺术、宗教和哲学。与科学(是“对象性的”精神)不同,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非对象性的”精神。艺术使用感性直观来认识自己;宗教是通过敬畏和信仰来认识自己;哲学是以概念和逻辑来认识自己。哲学高于艺术和宗教,它是“绝对精神”最适合认识自己的形式,是“绝对精神”的最后完成和最高体现。

需要说明的是,黑格尔体系,都是三个(正、反、合)一组,一环套一环构建起来的。他的许多哲学概念,含义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譬如说,在黑格尔之前的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就是指哲学,而黑格尔语境中的“形而上学”,则是指与辩证思维相对立的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是他批判的对象。再譬如说,黑格尔对“抽象”和“具体”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也不同于传统哲学。他语境中的“抽象”,接近于“片面”的意思;而“具体”,则接近于“全面”的意思。他把感性得到的东西,称作“感性具体”;把理性得到的东西,称作“抽象”;而把理性“抽象”的东西,综合统一起来,叫做“理性具体”。感性具体,是经验;理性抽象,是科学;而理性具体,则是哲学。在他看来,哲学只是在形式(都使用概念)上,同于科学,而两者的“对象”是不同的,科学的对象是经验,而哲学对象是则是多样性的统一;哲学在形式上不同于宗教和艺术,但在“对象”上,三者是一样的,都是“非对象的”。所谓“非对象的”,意味着超越了一切感性经验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纯粹“形而上”的。

黑格尔体系,大致描述了他的总体世界观。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是自发能动的,整个世界表面是运动发展的物质过程,而本质则是“绝对精神”外化和自我展开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绝对精神”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自我认识过程,这是一个终点回到起点的圆圈螺旋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点评说,黑格尔思想是德国哲学的最高成就,不过他的世界观是头着地脚朝天的颠倒世界观。把它重新颠倒过来就好了。当然,黑格尔体系的价值,绝对不在于他的“世界观”,而在于它的思维方法,那就是“辩证法”。辩证法,在下一讲等着我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