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职场普遍现象:劣币驱逐良币

(2009-02-18 07:30:37)
标签:

职场

劣币驱逐良币

管理

人才

评价

人际关系

企业发展

分类: 企业管理

劣币驱逐良币是历史上的一种货币现象。

在铸币时代,货币由金、银等金属铸成,由官方统一货币的重量和成色,作为流通用的法定货币。因为金属货币有储备功能,金属本身还有除货币功能之外的使用功能,有些铸币就退出流通领域,要么储备起来,要么熔化后使用(记得小时候就看见过用熔化的银元打造银项链)。人们肯定有限储备和被熔化重量和成色最好的铸币,而将重量和成色最差的铸币优先用来交易流通。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职场上也普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所谓劣币,是指职场上的这么一种人,他们的职业修养、专业能力很一般,但他们花很大的精力去经营人际关系,去揣摩上级的意图,去打击陷害同僚,而花很少的精力去做对企业发展有增值的工作,对潜在的问题尽可能回避,只做哪些上司投入较大关注、容易表现功劳的工作。

所谓良币,是指职场上的另外一种人,他们对人际关系不敏感,全身心的投入对企业发展有增值的工作,为了推进工作,不惜得罪同僚,与上司有不同意见时,犯颜直谏,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敢于承担,他们相信,上司会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的工作,不需要自己去刻意表现。

企业老板会喜欢哪种人呢?老板们都会说,自己喜欢后一种人——良币。但实际上,企业里能爬到高层的,大多数是前一种人——劣币,后一种人——良币在高层真是凤毛麟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们从老板(上司)和经理人(下属)两个角度分析一下。

先从老板的角度分析:

首先,中国目前的环境下,老板理性上喜欢做事能力强的人去帮他打江山,但是情感上会不自觉地喜欢善于揣摩老板意图的人。因为老板多数是靠自己对市场和管理的直觉打下来江山的,能做成老板,就是因为他以往的判断大多数正确,他非常需要有人能领会他的意图,把他的想法执行下去。与他意见不同、或者难以领会他的意图的人,要么压在下面上不来,要么另谋高就。

随着老板事业的扩大,他由事必亲躬的小老板变成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老板,按说这时他的管理体系已经逐渐完善,管理层级也多了,他需要能独当一面的管理者辅助他。这时候他会发现身边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他被一帮奉承者所包围,自我不断膨胀,没有顺应他的业务发展改变用人标准、建立起一套客观、理性的评价管理者的方法,继续重用他用的顺手的人。他的用人行为实际上在大力鼓励劣币驱逐良币。

再从经理人的角度分析:

管理学上有一个说法,你奖励什么行为,就会强化下属的什么行为。老板身边的经理人习惯于揣摩老板的意图,他就没有那么多的兴趣去独立研究业务规律,而是继续揣摩老板意图,然后要求下属不折不扣地领会他的意图,把大老板的意图执行下去。这样,下属的下属就被鼓励揣摩上司意图而不独立思考,独立思考者受到打击,要么转而揣摩上司意图,要么离开另谋高就。

当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蔓延到整个组织,整个组织中的人都在揣摩上司的意图。这时,大老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变成整个组织的行动指南;组织中没有任何人对任何事负责,因为责任都在上司。大老板是人不是神,他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他只有一双眼、一双腿,专业能力有限,所掌握的信息有限(还是被下属包装过的信息),在动态的市场和竞争环境中,决策错误在所难免,企业竞争力下降就是必然的了。

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

要避免这种现象非常难,因为问题的根源在大老板那里,他造就了整个组织的文化和风气。

要改变这种现象,要求大老板足够的理性和智慧。但人的理性永远是有限的,制度是补充有限理性的最好手段。大老板要不断的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完善制度,特别是管理者的评价、任用标准、评价方法。光有制度还不行,还要约束自己和下属遵守制度。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组织里有完善的领导力模型,有健全的评价体系和流程,但在实际选拔、任用管理者的时候完全把它抛到一边。还有些管理者用制度的形式包装自己事先选定的人员。

以上分析还仅仅是假设管理者没有私心,没有拉帮结派、排斥异己。如果考虑这个因素,组织就更复杂了。

要避免劣币驱逐良币,难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