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实质
(2009-09-19 09:47:25)
标签:
杂谈 |
在上一节中,我们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健康与全人健康的关系,指出心理健康既是全人健康的重要内容,又是全人健康的必然要求,它是“现代科技的飞跃和社会文化的迅猛发展,迫使人们以一种崭新、多元的视角全面看待健康的产物”。
尽管从理论上讲,如果我们遵循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线索,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不难加以揭示的;但是,从实际的研究情况来看,心理健康的定义至今却仍然还是众说纷纭,
它“在当前的学术界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当然,各种理论分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学术界在心理健康实质的认识上就没有共同的基本倾向性。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刘艳在总结近半个世纪的争论后指出:“关于‘心理健康’,确切地说只是没有一个公认的表达方式,至于定义,事实上已经一致。简言之,那就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我们认为,这个总结是恰当的:尽管每个学派,甚至每个学者都有自己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但他们所下定义的要义无外乎(1)心理健康是心理的一种功能状态;(2)这种功能状态具体表现为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的统一。
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否统一了(尽管这种统一性也是重要的),而是在于这种统一的定义是否揭示了心理健康的实质。我们认为,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健康内涵的把握——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只是对心理健康现象的描述,而不是对心理健康实质的揭示。进而言之,正如卡普兰(Kaplan,L.)所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是一个“混合的领域”,“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也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所涉及到的并不仅仅是心理本身,而且还包括个体的整个生命活动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许多学者只在狭隘的心理世界中探索心理健康的实质,这无疑是缘木求鱼。
由于这种对心理健康实质理解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困惑。近年来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大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观就必须对心理健康的实质给以明确的说明。
那么,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什么呢?根据在上一章中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观的认识,以及在本章中我们对全人健康的理解,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实质必须要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本框架,在全人健康的视域内来加以研究。
首先,正如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观中所揭示的那样,心理是物质活动系统的反馈调节机能长期进化的结果;人类心理是在人类创造社会文化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生成和建构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的关系存在,它只能在对它的对象世界,即人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中才是现实的,可以得到规定和理解的。就此意义而言,心理健康的实质也必然寓于这种人类实践活动过程所形成的功能性关系之中。心理健康绝不是心理本身的健康,它不仅关涉着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必然与它们“保持着根本的并且是双方面的联系”。
因此,心理健康的实质只有在人类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并通过人类的对象性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具体的规定。离开了一定的生活方式,离开了人的生命活动过程,我们既不知道心理健康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也不知道是什么心理健康在形成和发展。
其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人类的生命活动系统出发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实质,这样的定义不是理想的,而是现实的,它“决定于生活方式,并且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改变”。
列昂节夫认为,人的心理“不是垒加性的东西”、“也不是它的一些个别‘单位’的联系”、“而是它的各种‘形成因素’的内部运动,这种内部运动包括在实现个体在社会中实现生活种种活动的总的运动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的本质也绝不是“垒加性的东西”、“绝不是它的一些个别‘单位’的联系”,即心理健康的本质并不是对心理结构的静态的描述性说明,并不是要依托理性的标准为心理寻求一个最完美的结构。心理健康的实质存在于“个体在社会中实现生活种种活动的总的运动之中”。作为“各种‘形成因素’的内部运动”,心理健康的实质应该准确地反映不断发展着的心理在个体的整个生命活动系统中的功能关系。
第三,进而言之,从人类的实践活动系统出发,在个体的整个生命活动系统中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实质,其要义就是要判明心理在个体的整个生命活动系统中的功能及其水平。列昂节夫指出:“心理反映的现实机能则是,它使主体在对象世界中辨识方向”。
这就是说,从现实的物质活动中相对地独立出来、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活动绝不是物质活动的简单摹本,它对个体的具体活动起着重要的主导和调节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的实质也必须从心理对个体的具体活动的主导和调节作用上进行规定。近年来咨询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就体现着这一思想趋向,比如,咨询心理学家布洛克(D.H.Blocker)就将心理健康的本质理解为个体行为的有效性,并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诊断这种有效性:个人如何控制环境以及个人如何控制自己对环境的反应。
他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本质在于个体能够不断地学习有效的技巧,改变行为的模式和应对策略,以应付紧张状态,从而成功地适应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的定义必须反映个体心理在整合其生命活动系统中各要素时的机能状况,体现个体心理在主导其生命活动的方向时的功能水平。
总之,在人类实践活动系统中,从个体的整个生命活动系统的健康出发,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是现实的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良性功能关系;
(2)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是个体主导其生命活动的有效性;
(3)心理健康的现实表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健康。
以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考察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定义大多数都只是对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的说明,即心理健康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内协调与外适应相统一的一种功能状态。由于缺乏对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的规定,这些定义一般而言都是静态的和描述性的,人们只知道心理健康的一个目标状态,而不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标(不知怎样主导自己的生命活动),换言之,这些定义都缺乏可操作性,无法具体地指导心理健康的实践;由于缺乏对心理健康的现实表现的规定,这种定义又是抽象的,人们总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理想,却不知心理健康就在生活中,不知道心理健康的实质只在于“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而获得属于自己的健康,心理健康并不是抽象统一的唯一模式)。
同时,在心理健康内涵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中,第二条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是个体主导其生命活动的有效性,是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内容,其他两条都可以从这一条引申出来。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个体主导生命活动的有效性,才有可能出现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良性功能关系,并从而表现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健康。因此,所谓心理健康的实质就是个体主导其生命活动的有效性。
在上一章中,我们曾经指出过,心理的实质在于个体生命活动系统的管理机能;在这里,我们又指出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个体主导其生命活动的有效性。从根本上讲,这两个命题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心理对个体生命活动系统的管理就是要实现对个体生命活动的有效主导;反之,个体主导其生命活动的有效性也在于心理对个体生命活动系统的管理机能的发挥程度。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来对心理健康的实质加以分析。
从管理学中,我们知道,管理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活动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加以整合,以主导整个活动系统的运作。
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心理系统是个体生命活动系统的管理系统,因此,心理健康所反映的就是个体对其生命活动系统的管理的有效性,它是个体生命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进一步说,心理健康的这种管理的有效性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量度呢?现代管理学之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el)认为,管理活动一般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种基本职能。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在心理系统——个体生命活动的管理系统——中划分出这样的五种基本管理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作为个体对其生命活动系统的管理的有效性的概念,也可以从这五个维度出发去加以研究。
1、计划维度:在管理学上,计划包括预测未来和对未来的行动予以安排。从活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来看,计划也是心理的基本功能,“它使主体在对象世界中辨识方向”。
心理作为从现实活动二重化中分化出来的、以符号为基础的特殊的活动形式,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个体的生命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当这种计划与客观的实际相吻合时,个体的生命活动就可能很好的进行,心理的计划功能就是健康的;当这种计划与客观的实际不相吻合时,个体的生命活动就不能很好的进行,这时心理就会出现问题。正是在此意义上,程利国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心因性心理障碍,都是因实事求是精神的缺失而诱发的。”
因此,我们认为,计划的有效性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维度,而心理系统中计划的缺失或计划的失当都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2、组织维度:在管理学上,组织的实质在于合理的配置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个体的生命活动系统中,心理也肩负着对个体的生命活动系统中的资源的合理组织。为了实现个体生命活动系统的正常运作,心理必须根据环境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组织自己的生理资源和心理资源以及外界的各种其他资源,采取有效的行为以应付现实世界的变化。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波维尔(D.H.Powell)所提出的心理健康的适应五阶段论(Five
Stage of Adaptability),其立论的基础就是心理的这种组织机能。
因此,我们认为,组织的有效性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维度,而心理系统中组织的缺失或组织的失当也是构成心理障碍的根源。
3、指挥维度:在管理学上,指挥的任务在于使组织能够统一而高效地运作。在个体的生命活动系统中,这种指挥的功能突出地表现为整合和引导生命活动的系统目标,而其核心则是价值观体系。正是借助于心理系统中的价值观体系的主导作用,个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沿着一定的方向高效而有序地进行。因此,一定的价值观体系,作为个体生命活动的指挥中枢,同样是心理健康内涵的重要构成部分。
企图采用价值中立的纯科学主义的态度来界定心理健康,这既不可能,也是欠妥当的。马斯洛就曾强调指出过,“没有价值观体系的状态就是一种心理病态”。
4、协调维度:在管理学上,协调不仅是指空间上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的配合,而且也是指时间上组织的计划因各种变化而进行的相应调整。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功能状态——主要是指协调的空间性,这是对心理健康的静态描述。另外,心理是否健康还在于:个体能否随着生命活动的进行,有效地对其生命活动系统加以调整。这是协调的时间性。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心理对生命活动系统在时间上的协调更具根本性,因为个体的生命活动是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是平衡与不平衡的不断转化过程。在这个不断转化的过程中,平衡只是活动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另一个环节和方面则是不平衡。如果在个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平衡与不平衡能够顺利地实现不断的转化(动态平衡),则个体生命活动系统的发展是协调的,因而心理的协调功能是健康的;相反,如果矛盾转化受阻,冲突固化,则心理发展恶性滞胀,于是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从协调的维度来看,心理健康不仅要求个体实现其生命活动系统在空间上的静态和谐,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其在时间上的动态和谐。协调的有效性同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维度,而心理系统中协调的缺失或协调的失当则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5、控制维度:在管理学上,控制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组织活动进行的合目的性操作。控制的中心问题在于实现组织的自主性发展。在个体生命活动系统中,控制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心理健康与个体认为能够控制内部心理环境的信念(即自我效能感)以及外部的行为表达有关。我们认为,控制就其本质而言,是个体生命活动系统的自主性问题。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自主性发展要求适时、适度的心理控制,心理系统中控制的缺失或控制的失当都不利于生命活动系统的良性运作,都是心理障碍的根源。因此,控制的有效性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维度。
综上所述,我们在人类实践活动系统的框架内,依据全人健康的基本思想,探索了心理健康的实质——个体对其生命活动管理的有效性——并进而从管理学的角度,具体地研究了心理及其健康的五个基本职能维度。归结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如下五个基本特征
:
(1)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如实观照世界的智慧(实事求是的认知);
(2)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充分地利用自己拥有的各种资源,以实现自我生命的成长;
(3)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对自己的生命予以明确的定位,他们具有一套稳定的价值观体系以主导自己的一切行为(因而,他们有高度的自我同一感
);
(4)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应对(注意:不是都能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过着平和的生活;
(5)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生命有很强的责任感,过着自主的生活。
总之,心理健康的实质在于个体对其生命活动管理的有效性。这个命题明确地指出了:心理健康的实践任务就是要促进个体对其生命活动的管理,使其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生命承担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