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序《走大河》

(2021-03-18 12:57:38)
标签:

文化


序《走大河》

序《走大河》

商子雍


黄河是什么?

黄河是一架伟大的摇篮,中华民族是在她的怀抱里,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弱小变为强大;

黄河是一本厚重的大书,一页一页地阅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艰难前行的深深脚印,清晰可见;

黄河是一个醒目的文化符号,中华民族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形态,凝聚于其中;

……

当然,以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之久远、生活区域之广袤,黄河文化不是中华文明的全部,但她,却当之无愧地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龙山文明等。而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华夏族”,也是在黄河流域。再往后,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数不胜数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

从远古流到今天,从巴颜喀拉山北麓流进东海,在如此久远的时间和如此辽阔的空间里,从未停歇地造福华夏,黄河被中国人尊为“母亲河”、称作“四渎之尊”,理所当然。

也正是缘于此,以黄河为题材来进行文艺创作,从古到今,一直都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文化自觉和艺术良知。这是因为,不是黄河需要我们歌颂,而是面对黄河,我们实在无法平息自己的满腔激情!

摄影是一个较为年轻的艺术品类,传入中国不过百年出头。尽管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随着相机、特别是具有拍照功能手机的普及,摄影已经成为普罗大众的一种习以为常的文化消费,甚至被人戏称为“全民乱拍”,但其中真正认真从事严肃艺术创作、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却犹如凤毛麟角。年轻的摄影艺术家王建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秉承一代又一代前辈文人讴歌黄河的艺术传统,把镜头聚焦于这条伟大的河流,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他一次又一次地行走在黄河流经的8个省、区,用他那双拥有发现美的能力的眼睛,苦苦寻找、并不断锁定按动快门的瞬间。现在,影集《走大河》隆重出版,面对着一幅幅凝聚着王建华心血和汗水的精美艺术品,我们不能不对他肃然起敬。

还想饶舌几句的是——

第一,构成《走大河》这部影集主体的作品,不是展现奇诡的自然风光,亦非反映宏伟的人工建筑,而是揭示平民百姓的生活形态。这一点很重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没有人会说以上理念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但从古到今的文艺创作,又有多少人是真心实意、一丝不苟地据此去实践呢?所幸的是,历朝历代那些五花八门的“颂圣”作品,都已经、或必将被时间和受众淘汰,鉴于此,我对《走大河》的历史价值,很有几分信心。

第二,《走大河》是一部黑白摄影作品集。在凡俗的目光里,黑白照片似乎已经是一种过气的艺术,其魅力根本无法与色彩斑斓的彩色摄影相比,但事实果真如此吗?20年前,我采访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院士,在谈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色彩为什么没有超出白、灰、茶三色时,张大师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墨雅于彩,素色为上”。对黑白照片,也有人发表过如此见解:“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色彩太多的世界里,彩色只是细节,会让人注意照片里太多的小故事。黑白摄影是一种过滤,能突出精髓,让人一眼进入你的氛围、你的主题。”愚以为,如果只是用来凸显黑白摄影的审美价值,而不是以此来否定彩色摄影的存在意义。那这一通话,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领域,多元都是一种常态,最合理,也最和谐。黑白摄影作品集《走大河》的出版,为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各美其美的摄影艺术增添了光彩,可喜可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