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程晓杰同道的文集写序
(2019-09-05 09:58:40)
标签:
文化 |
为程晓杰同道的文集写序
商子雍
程晓杰是1965年生人,年纪小我不少,1985年他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读大学本科时,我已经工作26年了,所以,从年龄、以及人生经历上来划分,我们无疑属于两代人。相识之时,他已经50出头,我早就年过古稀;尽管交往不多,但他的诚恳、朴实、虽进城多年却依然保持着农家子弟本色的做派,给我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
一天,程晓杰送来一部书稿,说是想把自己多年来散见于纸媒的文章结集出版,请我写序。对这么一位老实人之所托,当然不能拒绝。阅读书稿之前,首先浏览了一下程晓杰的简历,禁不住会心而笑;原来,这位小我20几岁的韩城汉子的人生经历,竟然和我有很多相同之处。
首先,我们都是毕业于师范院校,这是那个时代穷家子弟常常选择的一条求学之路,不同之处仅在于他读的是大学本科,而我读的是中专;我们步入社会的头一份职业都是教师,又同样是从学校调到基层公共权力机关从事文字工作,并最终把工作做成了个人爱好,成为了一名“不可救药”的业余作者;更有意思的是,我们还都有过一段在新闻单位从业的经历。细细翻阅程晓杰的书稿,读着他那些用朴实、简洁的文字构成的或较长、或稍短的文章,我情不自禁地会想起年轻时的自己,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程晓杰的大感亲切之情。
忽然想起几件旧事。
第一件是30多年前,在一家部队报纸约写的一篇与自学成才有关的文章中,我表达了如下的认知:
固然“志当存高远”之谓是很能给人提神鼓劲儿的一种说法,但作为一名业余文学作者,我更喜欢的人生姿态是心平气和;没有多少成名成家的奢望,只是在从事一种自己喜欢、且对社会有益的劳作,仅此而已。
不过,在心平气和的基础上,更需要拥有的品格是坚持不懈。不是有勤能补拙一说吗?哪怕没有那种出类拔萃的文学天赋,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读书、坚持思考、坚持写作,所谓“不怕慢,只怕站”,日积月累,缓慢却坚实地不断提升,你肯定也能获得应有的成功。
第二件是16年前,2013年的春天,我刚从西安晚报退休,一家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了解我对自己退休生活的展望。我回答说:退休以前,我的本职工作是编辑报纸,业余从事文学创作;退休以后,我的本职工作是养老,但也会把“我读书,我思考,我写作,我快乐”的幸福生活努力延续下去。
读完程晓杰的书稿,我感到自己和这位年轻的朋友真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心平气和,坚持不懈”;“我读书,我思考,我写作,我快乐”——在此,仅以这两句话与同道程晓杰共勉。
还有一件事不能不说。
几年前,曾应邀为高新一中推出的一本考场优秀作文选《我唱我的歌》作序,后来又在该书的首发式上以《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为题致辞。其中言道: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把零星的话语记录下来那叫语录,而把口头发表的一个故事、一番抒情、一通论说记录下来,就是文章。鉴于此,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和我们为什么要说话这样两个问题,答案应该是完全一样的。
说话和写文章的首要目的是交流。人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动物,人类要在敬畏和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为自身争取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以获取尽可能多的物质和精神利益——试想,倘若缺乏交流、缺乏通过充分交流所形成的密切配合,这样的生存和发展目标有实现的可能吗?
人之所以要说话、要写文章,更因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针对五花八门的公共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权利,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须。
这一席话是说给孩子们听的,但包括我和程晓杰在内的成年人,更必须如此。我相信,在这一点上,同道程晓杰一定是与我人同此心,心同此情。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