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而居,涉水而活
(2019-08-06 16:41:35)
标签:
文化 |
临河而居 ,涉水而活
——答通济规划院王湮女士
商子雍
问:您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有大江大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总是能以别样的魅力造福本地居民、陶醉外来游客”,能不能就这个话题再多说几句?
答:“临河而居,涉水而活”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种说法。这八个字所展示的,其实是人类的生存本能和生活智慧。大家都明白:水是生命之源。而事实上,也的确是任何一个人,从他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通过饮和食这么两种途径来摄取营养,此之谓以饮食养生。并且,这种摄取,要终其一生,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唯有饮食,才可以让弱小的生命慢慢强大,才可以让强大的生命长久健康,才可以让健康的生命岁月绵长……而且,如果非要比较一下的话,我觉得对人类而言,饮水甚至比进食还要重要。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聚居地就集中分布在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两岸,这其中的首要原因,是人们为了保障并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后来,河流又可以用以发展农业、发展航运;到了现代社会,河流本身则成为可观的旅游资源。有水的地方就有活力、就有灵性;滨江临河逐水而居、聚而为市筑而为城,古今中外的许多城市,就是这样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像我去过的上海、武汉、杭州、南京、南宁、桂林、重庆、广州,以及首尔、曼谷、金边、布达佩斯、维也纳、布拉格、法兰克福、巴黎等,概莫能外。
问:您最近去过的这样的城市,好像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首府景洪市,位于澜沧江边。在您的文章中对澜沧江的魅力多有赞誉,相比之下,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沣河,如今好像显得不是那么醒目,这是为什么?
答:原因您其实已经说到了,历史上曾经辉煌时,沣河是从周朝的首都丰、镐二京穿城而过的,那个时候,这条河流怕是自己不想醒目也不可能;而汉唐以后,沣河已经不复身处城市的中心区域,自然会逊色不少。而今天的景洪,尽管是国内的二三线城市,但却是国家大力扶持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同时还是国内外众多游客心仪的旅游目的地,至于从景洪穿城而过的澜沧江本身,在长度、流量诸多方面都远远超过沣河,又是一条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这6个国家的国际河流,她在现实生活中的出类拔萃,是理所当然的事。
问:对,沣河的优势在于她的丰厚历史文化积淀;下来要问的是:您认为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种优势?
答:我觉得最紧要的还是在物质层面上对沣河长存敬畏之心。汉代大文人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有云:“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旧时“八水绕长安”之说,便由此而生;而沣河,就是这八水中的重要一员,从古到今,滋润着我们脚下的这块热土。时值今日,在西安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湖、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汉城团结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独具历史文化特色的水系构成中,沣河地位仍举足轻重。并且,同农耕文明的古代相比,水在后工业文明的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稀有资源,我们对包括沣河在内的所有水资源的保护,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当然,对沣河两岸丰富的精神层面的文化遗存,也应该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认真地去继承、弘扬,使之成为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元素。不过,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这里,我仅仅围绕着昆明池稍微议论几句。
首先,建造昆明池的直接起因,是汉武帝的使者南下途中在昆明国的滇池遭遇阻障,但从这件陈年旧事中显示出来的,则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群、炎黄后裔(汉朝以后叫汉族)和外部世界扩大交流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代表着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至今也仍然是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唯一正确路径,可圈可点。
再者,从科学技术的层面来审视,昆明池也多有不凡之处。它的选址合理,水循环系统的设计更是蕴含着极高的智慧,以至于建成以后除过操练水军,更在供水、养殖、灌溉、游览诸多方面造福社会,长久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称其为当时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绝非妄言。
今天,面对着沉寂多年又重新焕发青春的昆明池,我们无疑会更加坚定如是信念——
尊重先贤,敬畏传统,作为后来人,建设更美好的生活,我们必须“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奋力攀登。
早在汉代,我们的先辈就表现出和外部世界扩大交流的强烈愿望,今天,我们当然更要坚持开放改革,以“包容之量,消化之功”这样的姿态和能力,去汲取优秀的外来文化,更快的强大自己。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汉代,中国人就能建造像昆明池这样了不起的水利工程,今天,我们更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大有作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