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师收徒

标签:
文化 |


郑大师收徒
商子雍
郑大师者,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陕西官府菜嫡系传人郑新民是也。7月30日,郑大师喜收高徒,我和老伴应邀参加收徒仪式,共襄喜庆。
由于在省、市餐饮饭店界的几家社团分别担任名誉会长、顾问,经常参加他们的活动,故而与许多烹饪大师都认识、甚或熟悉,郑大师是1954年出生的“马”,小我12岁,同一个属相,这就有了亲近感;再者,30多年前,郑大师的一位高徒郭国强,曾在一个名叫四府园的饭店谋生,我常去那儿消费,算是老熟人了。现在,当年的小郭已经长大,也有了中国烹饪大师的冠冕,这叫名师出高徒。我调侃小郭说:你是河南人,却以料理陕西官府菜为职业,有一台戏叫《豫陕情》,没看过,但这三个字用到你这儿,倒是挺合适。
当然,我关注郑大师,更是由于他热爱、并擅长料理的陕西官府菜。社会分阶层,收入有多寡,反映到吃饭层面,就会奢俭有别。平民百姓吃的家常饭,官员、商人、皇族分别享用的官府菜、商贾菜、皇家菜,那绝对不是一个级别。这其中,最能代表中国烹饪水平、最有鉴赏价值的,不是皇家菜,而是商贾菜和官府菜。具体说到西安,明清以降直到民国,由于不像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富商云集,所以最高水平的陕菜,基本都是出在衙门的厨房里。印象中,郑大师好像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关注陕西官府菜的餐饮界精英之一。他不但自己精研厨艺,而且还陆续收了上百名入室弟子,其中不少,已经成为如今撑起陕菜这面旗帜的骨干。传承陕菜、发展陕菜,郑大师功不可没。
至于为何皇家菜较之商贾菜、官府菜,显得逊色许多?我曾在一个陕菜论坛上略有解读,也许日后会就此写一篇较长的文章。
我和郑大师认识多年,有几件事历久难忘。
一次,应陕西省烹饪协会之邀,我与郑大师一起,前往陕南的汉阴县参加一个饮食文化论坛,返回西安途中,又在安康市停留,接受当地餐饮界朋友的款待。这两个地方,都有郑大师的多位高徒,师徒当然会时有互动,他们之间那种和谐、真诚、互敬互爱的表现,着实让我感动。
应该是两年前吧,陕西省政府在北京举办过一次冷餐会,招待各国的外交官。在郑大师的主持下,陕菜中的诸多名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态出现在冷餐会上,让各国外交官们大开眼界、大快朵颐。陕西电视台生活频道事后邀请郑大师出镜,详细解读这些名菜、名点,我也曾当面向郑大师请教,深深感到,他的确是一个既敬畏传统、又勇于创新,能给古老的陕菜增添青春活力的从业者;这一点,难能可贵!
另有一次,大概是五六年前吧,在西安北郊汉城湖的一家饭店参加一个文化沙龙活动,我和郑大师作为主讲嘉宾,围绕着陕菜这个题目进行对话,半个多小时里,谈的很愉快、很尽兴。但对话结束后不久,郑大师即因心脏不适送往医院抢救。尽管最后是有惊无险,但自此以后,每次相逢,我都要向小我整整12岁的郑大师叮嘱:保重身体!
30日的收徒仪式在西门里西马道南头的海市陕菜馆举行,简单却隆重,我照例致辞祝贺;中午的餐叙,一桌精美的陕菜,体现着郑大师和他的徒弟们精益求精的追求,最后的主食是三鲜泡馍,烧肉、响皮、丸子,都料理得恰到好处,我吃了两小碗,仍意犹未尽。餐毕离店回家,在一楼的一间宽敞厅堂里,20多位外国游客正在欣赏中国大厨出神入化的拉面,一个个如醉如痴。大哉陕菜,造福三秦百姓;美哉陕菜 ,愉悦八方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