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瓦库”锦业路店开业盛典上的即席致辞

(2013-10-31 16:29:00)
标签:

文化

本文发表于2014年8月25日香港《大公报》

在“瓦库”锦业路店开业盛典上的即席致辞

商子雍

 

 

诸位:

“瓦库”新店开张大喜,当然是要来沾沾喜气的,顺便也和老朋友见见面、聊聊天,没想到的是还要上台讲话。讲什么呢?匆匆忙忙想了个题目:“瓦库的意义”。

“瓦库”不是慈善机构。它是一家将本求利、而且还要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茶社,所以,对投资人而言,在法律与道德底线之上努力赚钱,就理所当然的是第一要义。10年前,当第一家“瓦库”在高新区的一条僻静小街上开张时,我曾前往共襄其盛,并应邀在一片瓦上写下了我对“瓦库”的第一印象:“返璞归真。”不过,尽管我对余平先生别出心裁的“瓦库”设计赞叹有加,但仍颇为担心:在这么一个僻静的地方开店,尽管小店的面目楚楚动人,但能够把顾客“哄”来消费吗?10年过去了,“瓦库”的连锁店越开越多,在西安就已经有了4家,看来,“瓦库”的效益不错,可喜可贺!

不过,除过赚钱以外,“瓦库”的出现、存在、发展,还有着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意义。

首先,“瓦库”以它简约、朴素的装修风格,与凡俗(也可以称之为奢靡)的金碧辉煌、花里胡哨拉开了距离。毫不“土豪”的“瓦库”,很有一些“出淤泥而不染”的脱俗范儿,这使得它具备了成为西安一张小小的靓丽名片的巨大潜质。眼下,中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同质化的现象让人生厌,亟须有特点、有创意的建筑来凸显城市的个性。余平先生的“瓦库”,无疑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再者,对城市而言,地标性的建筑不可或缺;不过,这一类建筑往往是指公共建筑,像张锦秋大师的长安塔、陕西历史博物馆之类。今天,我斗胆大词小用一回:只要“瓦库”继续张扬它的个性、延长它的连锁,就完全有可能成为西安的一个醒目地标。“瓦库”,加油!

第二,瓦,是“瓦库”的主要装修材料,而这些瓦,是余平他们从四面八方搜集来的老旧瓦片。制陶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半坡遗址的房子却没有瓦。人类最早建房时,用的是泥土、植物这样的原生态材料。秦砖汉瓦,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种说法,这告诉我们,在汉代,作为建筑材料,瓦已经被普遍使用。瓦、还有砖这样的既优于泥土和植物,又和原生态相距不远的建筑材料的出现,无疑是一大进步。但瓦和砖终于也在建筑中被边缘化,这是由于人类的消费太过奢侈、繁殖太无节制,催生着新的建筑材料的不断问世,以满足越来越多的人的越来越大的消费欲望。于是,旧的房舍不断被拆除,废弃的瓦和砖成为了建筑垃圾。余平把这样的瓦搜集起来,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设计,让它们在“瓦库”里获得了新生,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我每每来到“瓦库”,面对着一个一个瓦片,彷佛是面对着一张一张书页,其中有着太多的人的喜怒哀乐、人的经验教训。瓦与砖的时代尽管已经渐行渐远,但那个时代的人,还能够较为和谐地与大自然相处,有让今天的我们羡慕的地方。当然,我们已经无法回到那个时代。不过,常来“瓦库”读“书”,读这本由老旧的瓦片结构而成的非典型性的有形的大“书”,却可以提醒我们,不要再做那些戕害大自然的蠢事了,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能和她相依为命。

就说这么一点吧!

感谢余平!

祝福“瓦库”!

谢谢诸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