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咏华《书法讲座》序

(2012-03-08 10:38:33)
标签:

文化

高咏华《书法讲座》序

商子雍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字中,大概唯有由横、竖、撇、捺、点这样一些“零件”所构成的象形方块汉字,在具有记录语言的功能以外,其本身也还可以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也因此,中国的书法,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视觉艺术。

尽管汉字的特殊构成方式,使得用软笔书写汉字可以成为复杂而生动的艺术创造(不像西方拼音文字的硬笔书写,即使也冠以艺术之谓,也简单了许多、平淡了许多),但书法艺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显然和封建时代的开科取士制度有关。既然“一笔好字”是“金榜题名”的重要条件之一,那对当时几乎所有的读书人来说,认真习字的动力首先无疑是功利的。在一个可以说是囊括了所有读书人的软笔书写群体中,凭借着天赋和爱好的支撑,能够从功利追求层面提升到艺术追求层面的,仅仅是极少数人,但正是这极少数人,创造了中国书法的辉煌。二王、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米芾、黄庭坚、苏东坡……他们的成就,恐怕是很难被后人超越了——我在书房读帖,我在碑林读碑,常常会如此慨叹!

然而,面对软笔已经不是大众书写工具、甚至硬笔书写也正在被键盘书写替代这么一种现状,软笔书写的群体只会越来越小,这势必使得即就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也远远赶不上古人的水平。显然,中国书法的最辉煌时期早已走进历史,并且一步一步地离我们远去对中国的传统诗歌,鲁迅先生1934年12月20日在致杨霁云的信中,曾说过如下一通很有意思的话:“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其实我于旧诗素无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亦殊可笑。”我觉得,对中国的书法艺术,好像亦可作如是观。

当然,企图改变中国书法颓势者一直大有人在,而他们的努力又体现着“继承传统,弘扬国粹”的良好愿望,所以很容易在社会上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可。然而,这种美好的愿望果真能成为现实,使得中国书法重现唐宋时的辉煌吗?我看几乎没有可能。

原因倒也简单:作为书写工具,在方便与快捷这两点上,软笔根本无法和硬笔以及键盘相匹敌。以现代社会的节奏之快压力之大竞争之激烈,那些担负着文案工作的白领,又有谁能够(或曰敢于)四平八稳地用软笔来料理每日都要面对的大量文字呢?用软笔写字的人大大减少了,中国书法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出类拔萃书法人才的出现,当然不容乐观,改一句成语来描述此种情状,此之谓“水落船低”是也。

不过,我也并不认为,中国书法将会消亡。作为一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视觉艺术,中国书法肯定会千秋万代地流传下去,只是它不再是所有读书人都掌握的一种技能,而成为少数人热心研习的一门艺术。同其门类的艺术一样,中国书法也需要后继有人,但培养书法新人的主要阵地,不可能是基础教育的课堂,而是课外的兴趣教育和校外的业余教育。国家教育部最近出台了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到初中毕业时,能够临摹名家书法,能够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已经深陷疲于奔命状态的中小学生,达到这么一种听起来很美的境界,可能性有多大呢?在我看来,教育部制定这种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仅仅是为了使他们自己呈现出重视传统文化状,是典型的玩儿花架子,不足为训。

小学生的书写能力是应该受到重视,但十五六岁时便“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的,只能是他们中那些对软笔书法有兴趣有天赋的爱好者,未来的书法家,很可能就是在这些从小爱好软笔书法,且有着书法天赋的孩子中产生。着眼于此,中小学生的课外及业余书法教育,倒是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高咏华先生是一位既坚守传统,又勇于创新的成功书法家,且多年从事业余少儿书法教育工作,体会甚多,经验颇丰。现在,他把自己辅导少年儿童学写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多宝塔碑》的内容整理成册,奉献给社会。我认为,高咏华先生的上述实践,才是在为延续中国书法的香火殚精竭虑,才是在为夯实中国当代书法的基础辛勤劳作。不胜欣喜之余,匆匆写下如右文字,聊表我对高咏华先生的崇高敬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南行归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