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 何惧近黄昏
(2010-04-04 10:28:51)
标签:
文化 |
本文发表于2010年4月4日《西安晚报》
夕阳无限好
——读崔林涛、潘连生摄影作品有感
商子雍
省人大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老干局等几家单位,要给崔林涛、潘连生这两位退休的老领导举办摄影作品展,具体承办此事的是陕西省老年摄影协会,应该会会长郭佑民先生之邀,我参加了一些展览的前期筹备工作,就参展作品,和崔、潘两位老领导有过一些交流,并缘此产生了诸多感想。
崔林涛、潘连生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风光摄影,这让我回忆起几年前评论另一位摄影家作品时曾说过的一句话:“摄影家的初恋和最后钟爱的对象都是大自然。”
大自然是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环境乃至最后归宿的所在,尊重大自然,珍惜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现今已经成为被人类广泛认同的理念。但由于历史惰性的影响,也由于面对人口过多且资源匮乏的尴尬现实,对大自然粗暴践踏和滥加掠夺的事件依然时有发生,这说明,在使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并成为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么一件大事上,仍有艰苦的启蒙工作要做,而摄影家(包括专业和业余),就是特别适合从事这种启蒙工作的群体之一。
这是因为,摄影家的“第三只眼”,原本就是用来发现大自然的美,体验大自然的诗意,进而用这种美和诗意去感染受众的。作为读者,当面对优秀的风光摄影(崔林涛、潘连生的许多作品便属此类)的时候,我们的感情会由衷地沉浸在对大自然的深爱之中,这无疑是一种幸福;紧接着,爱会唤醒我们的良知、爱能激发我们的责任感,这种思想的不断觉醒,就更是一种幸福了。崔林涛、潘连生两位老领导告诉我,他们之所以热衷于风光摄影创作,也正是因为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经历了感情的深深陶醉和思想的不断觉醒这两种幸福,并进而意识到了作为摄影爱好者的责任。艺术创作的认识和审美功能,总是在创作者和欣赏者心心相通的状态下,才能够较好地得以发挥,崔林涛、潘连生两位老领导的摄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对他们卓有成效的劳作,我要表达由衷的敬意。
在崔林涛、潘连生的摄影实践过程中,他们还把照相机镜头,较多地对准了美轮美奂的建筑。
建筑是人类挣脱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优秀的建筑不仅仅是一种满足人物质需要的形而下,它同时也是展示形而上文化的具象物。有人说,一个人的素质是无法掩饰的;同样,一个城市(或乡镇)的素质也是无法掩饰的。而最能展现城市素质的,就是被称作“凝固的音乐”的建筑。
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正在加速,这当然是好事;但“千人一面”的城市面孔,也开始让人深感厌烦、不胜担忧。崔林涛、潘连生镜头中的建筑,所展示的是风格各异的文化,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时代的文化传统,得以长久存在的物质依据。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蕴涵着创作者对中国现实思考的摄影作品,应该能对我们建设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城市,起到积极的作用。
摄影技术的出现,不过是170年前的事;摄影成长为艺术,被人们作为观察世界、思考人生的手段来使用,历史就更为短暂。近一些年来,随着照相器材的普及,摄影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消费,尤其是不少退出工作岗位的老年人,更是乐于以摄影来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也因此,在我看来,崔林涛、潘连生两位老领导举办这次展览,就不仅仅是在向社会奉献一批出色的摄影作品,而且也是在展示那种老年人所应有的人生姿态——简言之,是为“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