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张晓梅委员
(2010-03-07 10:15:48)
标签:
杂谈 |
本文发表于2010年3月8日《西部网评论频道》
追踪张晓梅委员
商子雍
文章题目里有一个“追”字,不知道会不会有读者怀疑我是要“追星”,就像如今在北京两会现场,动不动就把刘翔、张艺谋之流有着明星身份的政协委员团团围住的记者那样。
说到政协会上的记者“追星”,我倒是常常会想不通。被派到这么一个重要场合采访的,大概都是训练有素的时政记者吧,他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那些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政协委员。但恕我直言,这,恰恰是那些在演艺市场上风光无限、在竞技赛场上风头强劲的明星委员的弱项,对没什么“干货”、没什么“猛料”的对象趋之若鹜,那些在两会现场猛追明星委员的时政记者,也缘此摇身一变成为娱乐记者——甚或干脆成为“狗仔队”了。可叹!
至于我对张晓梅委员的追踪,绝非追星而系监督。或有人问:你商某人草民一介,竟敢对堂堂的全国政协委员实施监督!怎么不可以?政协委员在北京开会的住、吃、行,还有免费领取的笔记本电脑等等全部开销,都是纳税人缴纳的银子,我们当然要关心一下这么一笔钱花得值不值;至于监督的对象定位为张晓梅委员,则是由于几年前此人在全国政协会上的一次“出位”表现。
准确地表述是4年前,在2006年第11期的《瞭望东方周刊》上,编辑以《镜头里的两会》为题编发了一组彩色照片,放在头题的一张是《张晓梅委员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女性委员举办美容讲座》。对这件事,我在《西安晚报》上撰文指出:“我绝对相信张委员的美容讲座是在不开会的晚上举办,我也愿意相信张委员是在出色(起码也是较好)地履行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神圣职责以后,才利用余力举办这次活动。而且,据我所知,也没有任何规定不准政协委员在全委会期间利用某个不开会的晚上举办此种讲座。”但尽管如此,这样的讲座“怕是难避分散委员参政议政注意力之嫌。更何况,政协委员中专家云集,倘若受到媒体宣传的鼓舞,纷纷来办各种讲座,那岂不是乱了政协会的规矩、坏了政协会的大事!”
文章虽然对张晓梅委员的做法不很认同,但批评的矛头其实主要是指向宣传失当的媒体。但同时,政协会上有着“出位”表现的张晓梅委员,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这样的“本业”(或曰“主业”)上表现究竟怎样,也的确引发了我的关注兴趣,追踪也从此时开始。
感谢网络,通过它,张晓梅委员这以后在政协会上陆续递交的提案,还居然被我年复一年地查到了不少:
2007年:建议把三八妇女节更名为三八女人节;
2008年:建议女性经期应有法定休假;
2009年:建议实行每周四天半工作制;
2010年:建议实行家务劳动工资化(即让不做家务的老公给做家务的老婆发工资);
……
对政协委员的身份,有人定义为民意代表,也有人定义为智库精英;在我看来,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然而,张晓梅委员的诸多提案里,有多少民意?像不像经过了精英头脑的认真思考?回答好像只能是否定的。
也因此,作为纳税人,我觉得我有权利提出如下建议:
建议张晓梅委员以后多学习,多思考,谨慎发言,尽量避免丢人现眼。
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协商推选政协委员的程序并从严把关,以免吾等草民产生什么样的人都能当政协委员的错觉。
至于张晓梅委员2010年1月14日通过微博发布的会议养生法:“将身子坐直,目视前方,似看非看,似听非听,表面认真,心静如水,深吸慢吐,浑身放松,气沉丹田,自然而然,让大脑一片空明。借别人的滔滔不绝陶冶自己的身心,会开得越长你得益越大,自个落得健康长寿。”倒是一则绝妙好文,所展现的,是中国人对那种乏味无聊会议的嘲讽。虽然张晓梅委员声称并非自己原创,但显然这一席话是被她认可甚或欣赏的。张晓梅委员倘若能向公众说说清楚,自己是通过什么样会议实践,才对这么一种养生法不但衷心认可,而且积极传播,就非但可以助人养生,而且能够匡正会风,那才真正是功德无量,比她那些弱智的所谓提案要有价值得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