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碥沟的黄昏和清晨
(2009-08-23 11:22:54)
标签:
文化 |
本文发表于2009年9月2日《劳动者报》、10月13日《西安晚报》、11月18日香港《大公报》
高碥沟的黄昏和清晨
商子雍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52公里绝对不是一个遥远的距离——也就是几十分钟的车程嘛!但是,如果在这一地和那一地之间矗立着一座巍峨险峻的大山,52
对西安人来说,位于柞水县营盘镇的高碥沟,就是这样的一处所在。
高碥沟是一个景色迷人的世外桃源,特别是在炎夏时节,凉爽的天气,能让人远离酷暑的煎熬。供游人憩息的房间里,既无电扇,也无空调,在西安城区,到哪里去找如此的清凉世界呢?
然而,许多年来,横亘在西安和高碥沟之间的,是巍峨险峻的秦岭。古人咏秦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也因此,高碥沟就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寂寞着它的每一个黄昏、每一个清晨,没有几个西安人会来到这里;岂止如此,连高碥沟这个地名,好像也从来不曾走近西安人的生活……
是那个被陕西人自豪地称作“天下第一隧”(实际上应该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西安至安康高速公路上的终南山大隧道,把高碥沟拉到了西安人的眼皮儿底下、身子旁边。“一隧贯通南北,秦岭变通途。”在山不再高、路不再遥远以后,风光妙不可言,且又气候宜人的高碥沟,一下子就成了西安人避暑消夏的好去处。
我一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是自然界的大敌。一处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倘若不被人发现,它就会千年万年地在那儿存在着、发展着,即就是有一天终于消失了,那也是自然规律使然,可称之为“善终”;但一旦被人开发,便是这处自然景观由备受摧残到非正常死亡这一痛苦过程的开始。立足于这种认知,可以断定发展旅游和保护环境,是一对无法化解的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好寄希望于良知能大大遏制开发的程度了。高碥沟的开发还算适度,只是在沟口处建造了一个规模不大却规格颇高的度假山庄,沟的深处则大体保持着原生态。投资搞旅游当然是要将本求利的,但我希望开发能到此为止,以尽可能地延长高碥沟的生命,让它地久天长地成为西安人的一处福地。
在野气盎然的高碥沟里漫步,是一种城市里无法企及的美妙享受。路旁长着色彩艳丽的黄花菜,树上挂着生机勃勃的绿核桃,赏心悦目的同时,未免也些微感到一点儿怪异——因为,和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黄花菜、核桃相比,它们可真是面目全非了啊!这里的空气,清新鲜美得让你会忍不住的感到受宠若惊;移步换景的惊喜发现,又会使你情不自禁地吐出一个又一个的惊叹号。人是从山林、从旷野走进城市的,那种根植于我们心灵深处的野性,永远也不会泯灭。在原生态的高碥沟里的行走,是一种返祖、是一次寻根;我们的灵魂,也因此可以得到短暂的安宁。
不过,最让我陶醉的,还是高碥沟的黄昏和清晨。
夜幕徐徐开启,夜色中举目望去,四周的山呀树呀都变得朦胧而柔和,山庄餐厅门前的小广场上燃起了篝火,年轻人的欢歌笑语声冲击着夜的宁静、也突出了这宁静的深沉。我在距小广场不远不近处的一张小桌旁安坐喝茶。茶是书法家马治权馈赠之商南乌龙,水当然是高碥沟里的山泉。在西安,哪里能享受到这样好的茶汤,更何况还是身处这样一种既深沉、又能够让人感受到青春活力的宁静之中……
高碥沟的清晨,则是另一番景象。依然是一派宁静,但路旁不断有觅食的小松鼠出没,让人感受到了宁静中的勃勃生机。蓝天如洗,绿树似潮,左近的山头云雾缭绕,显得如梦如幻。依然是让你感到受宠若惊的清新鲜美空气,依然有徐徐而来的阵阵凉风轻轻抚摸你的脸颊。我打起了太极拳,一只小松鼠竟然走近了我,在一旁静静地观看。在景色迷人的高碥沟,在空气清新的高碥沟,在清风拂面的高碥沟,我和这只可爱的小精灵,默默地互望,静静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