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009年4月10日《西安晚报》、2009年9月号《中年》
期待2011
商子雍
对西安人(又岂止是对西安人)来说,2011是个值得期待的年头,是时,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闪亮登场。
以写文章为业的人,常常会有咬文嚼字的偏好;比如现在,说到世界园艺博览会,我就忍不住要问:“何谓园艺?”
《现代汉语词典》的诠释是:“种植蔬菜、花卉、果树等的技术。”
着眼于词义本身,这样的解读当然不错,尽管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园艺的内容仅限于侍弄花卉,顶多再加上树木。
不过,如果诗意地去理解园艺,是不是可以将其视为人类的一种生活理念、生活形态、生活追求、生活境界呢?
要知道,在房屋(哪怕是半坡遗址那样简陋的房屋)出现以前,人类是不分白天黑夜都和红花绿树零距离肌肤相亲的,也因此,经历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的进化以后,尽管漂亮的房舍已经使人类或远或近地疏离了大自然,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却依旧牢固保留着对绿树红花的眷恋……
所以,我一直认为,以培育红花绿树为主要内容的园艺,寄托着人类的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追求,而为了实现这种美好的生活形态和生活境界,一个不容小觑的园艺产业便应运而生了。晚清外交家曾纪泽(曾国藩长子,曾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在《使西日记》一书中写道:“西人地基价值极昂,故好楼居,高者八九层,又地穴一二层为厨室、酒房之属,可谓爱惜地面矣。然其建造苑囿林园,则规模务为广远,局势务求空旷。游观燕息之所,大者周十余里,小者亦周二三里,无几微爱惜地面之心,无丝毫苟简迁就之意。”欧洲人是如此,那中国人呢?
中国人的园艺理念和园艺技艺当然也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不过瑕疵也明显存在。以建造于封建时代式微时期的北京故宫御花园为例,太过雕琢,太少树木,太嫌呆板,太多凝滞……本来,园艺的最高境界是回归自然,是开放大气,那种制作“盆景”式的小打小闹,即就是再精雕细刻,对依旧牢固保留着对自然状态的绿树红花无限眷恋的现代人来说,又怎么能从中获取心灵的慰籍呢?
正是基于这种认知,大概是五六年前吧,一次和朋友相聚,听他谈起要在浐河、灞河一带聚大水、造大绿的宏伟规划,顿时,像一阵春风吹过,滋润过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两河清水、一派绿荫仿佛又回到眼前,我精神大振,我不胜神往!
这以后,浐灞生态新区的面貌日新月异,那里的大水大绿,展现出一种既符合人类亘古不变的心灵需求,又极具现代意识的园艺理念,令我一次又一次的流连忘返。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古城西安,历来是被不少外地人视为黄沙满天之地的,但浐灞生态新区的横空出世,既改变着外地人对西安的印象,也提升了西安人的自信心,而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主办权最终花落浐灞、花落西安,更是在告诉我们,西安人的园艺理念和园艺实践,已经在更广泛的范围里得到了认可!
2011,一个值得期待的年头;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一次肯定将在西安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国际盛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