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日剧交响情人梦玉木宏瑛太娱乐 |
分类: 日本影视 |
又是一部根据漫画改编的日剧,在SP出完之后,终于下载来看了。
先看了前两集,感觉还不错,属于比较轻松的音乐喜剧,哈哈。音乐学院钢琴系大四学生千秋真一,出身音乐世家,父亲也是钢琴家,因为小时候和指挥大师的因缘际会,因此一直梦想成为指挥家赴欧洲留学,但是由于遭受过“空难”和溺水,造成了飞行恐惧和坐船恐惧的心理阴影。在学校的钢琴学习也受到了所谓名师江藤的刁难。在此情形之下,一次偶然机会,千秋听到了野田惠的钢琴演奏,因此认识了单细胞学妹野田惠,这个只知道吃,不注意卫生外号为野田妹的钢琴系学妹,有着超人的耳力,能够把乐谱听出来,当然了,看是非常费劲的。野田妹,再加上金发的小提琴手峰,有些娘娘腔的定音鼓手真澄,几个人聚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很让人期待。
野田妹的生活,实在是没法说。虽然公寓紧邻千秋,但是屋里脏乱差,垃圾成堆,臭气熏天,身上头发上也是一股异味,真是服了。千秋看上去给人感觉非常高傲,但是这个音乐天才也是通过不断地努力,才有今天的成绩。在帮助峰进行小提琴补考之前,千秋曾经说过,自己是三岁开始练习小提琴和钢琴,从早到晚吐血般的练习,因为钢琴较弱,所以才进大学学习钢琴,但是梦想是成为指挥家。在补考的时候,千秋天才的实力再次展现,尽管峰拉小提琴是随意发挥,但是千秋凭借着天才般的洞察力和对乐曲的把握,恰到好处的配合着峰进行钢琴伴奏,让峰对他大为折服,并放弃摇滚走上古典音乐之路。
竹中直人扮演的音乐大师休得列杰曼(Strezemann),我还真没认出来,顶着个跟墩布似的假发,脸抹了不少鞋油,很难看出这是侦探4姐妹热爱考古的爸爸,不过他那粗厚的声音还是暴露了他的身份,哈哈,这个色老头,进了大学就偷拍照片,组成乐队不练习先联谊,不过漫画中这种人物一般都是很有料的,深藏不漏,就凭他挑选乐团成员的眼光,就能看出他的独到之处。
既然改编自漫画,电视剧中自然出现了不少漫画般夸张的镜头,比如千秋动作幅度超大的修理野田妹,野田妹超乱超恶心的房间等等,让人看了十分搞笑。关于交响乐的的剧集,古典音乐自然少不了,除了练习的莫扎特双钢琴奏鸣曲K448,峰考试时演奏的贝多芬的“春天”小提琴奏鸣曲,收拾野田妹房间时的伴奏的飞行的大黄蜂以及任天堂游戏“马戏团”里的配乐(美国巡逻兵进行曲),都很经典,享受呀。千秋、野田妹、峰、真澄都被音乐所打动,音乐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果然没错。
看到千秋说自己努力练习时,不禁让我想起了贝多芬。从小就在父亲的逼迫下练习演奏,每天练习居然长达20小时,长大后贝多芬也是勤加练习,最著名的故事应该就是那个旅店漏水的了,楼下的住客看见天花板不停地有水滴下来,就跑到楼上去看,结果发现贝多芬在弹钢琴,弹一会就用手蘸蘸冷水,然后继续弹,地板上都是水渍,问他为什么这样,贝多芬说弹得时间长了,手指头麻木了,用冷水刺激一下手指就能继续弹琴了。虽说莫扎特是天才,但是我一直认为贝多芬更了不起,不仅在于他创作了众多经典的乐章,更在于他面对命运不屈服的顽强态度,失聪后虽然消沉过,但是仍然没有放弃音乐,嘴含音叉利用振动来感知音乐。看着这部剧集,以前的那些关于古典音乐和大师的故事以及听过的古典音乐都不由自主的在脑海中浮现出来,交响情人梦,也唤起了我曾经对音乐的热爱之梦。
附:前两集的有关乐曲的相关介绍
关于K448的故事:
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K448,还有许多传奇的经历,首先他就是莫扎特效应的代表作品之一。国外的评论为“神乎其神的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一说最初为公众熟悉是在1993年。当时弗朗西斯·劳谢尔博士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36名心理学专业在校生进行了测试。在聆听了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K448)》后,接受测试的学生的IQ测试成绩普遍提高了8到9分。虽然这种提高只是暂时性的、只在听完乐曲后的10到15分钟内有效,劳谢尔博士和她的同事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IQ成绩的提高正是莫扎特音乐所具有的某些特殊作用的一个表现。传媒界随即把这一发现冠名为“莫扎特让你更聪明”。测试结果公布后的第二天,美国各地的音像店里挤满了满怀期待的顾客,他们把货架上的莫扎特作品一抢而空。”
“从1993年开始,普通美国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把音像店货架上的莫扎特作品一抢而光,拿回去给自己的宝宝听。因为当时各大媒体都登出这样的头条:“莫扎特让你更聪明。”这条新闻的根据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戈登·肖和弗朗西斯·劳谢尔的一项测试结果:听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K448)》,受试者的智商平均提高8至9分。这就是所谓的“莫扎特效应”。”
另外,把莫扎特的音乐应用到癫痫病治疗中是简金斯教授身体力行的第一项实验。简金斯教授再次选用了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K448)》。结果参加实验的癫痫病患者脑部的典型癫痫病活动症状大多都得到了控制。利用计算机对数位作曲家的作品进行分析后,简金斯教授发现了莫扎特与巴赫的音乐的共同点:它们的“旋律周期”都较长,即:同一作品中旋律有规律地重复,但重复的间隔较长;对空间判断思维或癫痫病无效的音乐则不具备这些特点。简金斯教授的结论是:音乐对健康的益处不只体现在莫扎特的音乐上。不管所谓“莫扎特效应”的证实现在还需要多少实验证据,进一步研究音乐与人体身心健康的联系都是必要的。
“所谓“New
历史上没有任何时候像今天这样重视莫扎特的音乐对儿童的启蒙和身心的调节和疾病的治疗的作用了,相信它一定有着非常光明的前景,为了我们的孩子大家应该予以更广泛的关注。
K448简介:
1781年对于莫扎特来说是个什么样的年份?这不必细说,大家都知道的,莫扎特于萨尔茨堡大主教决裂就在这一年,这也是刚刚来到维也纳的时期,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心情写成的这首双钢琴奏鸣曲,还没有找到确切的文件。但从莫扎特旅行年表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行程表:
1778年3月23日起居留巴黎。7月3日母病死于巴黎。
1778年9月26日,莫扎特离巴黎,经南锡、斯特拉斯堡、曼海姆和慕尼黑,于1779年返回萨尔茨堡。
1780年11月,莫扎特独自去慕尼黑。1781年1月29日他的歌剧《伊多美内奥》在慕尼黑初次演出,父亲和姐姐也到慕尼黑观看演出。
1781年3月12日,莫扎特奉大主教之命去维也纳。5月间,因不能忍受他的欺压和凌辱而毅然脱离大主教,定居维也纳。
1782年8月4日,莫扎特和康斯坦策结婚。
看了莫扎特几年来的日程,就可以想象到莫扎特这首乐曲的创作年代的一些特征,特别是临近他和康斯坦策结婚前他加快了旅行的步伐。也正是1791年这一年,他和萨尔茨堡大主教毅然决裂,成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自由音乐家。
1800年是貝多芬相當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他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以及《弦樂四重奏op.18》。同時,貝多芬的耳疾也逐漸嚴重起來。雖然生活、音樂、耳朵都困擾著他,但是貝多芬仍然創作出充滿生命力與活力的曲子,就像是他的生命觀一樣,雖然周旋於政客與同儕之間,但仍然堅持著自己的道路?這一年,他完成了一套兩首小提琴奏鳴曲,其中編號為作品23的第二號,就是今天大家相當熟悉的《第五號小提琴奏鳴曲「春」》。
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與其稱之為「小提琴奏鳴曲」,還不如稱為「小提琴與鋼琴的二重奏」來得較為妥當。因為在這十首小提琴奏鳴曲之中,「伴奏」的鋼琴都佔了相當重要的比例,幾與小提琴並駕齊驅。其次,貝多芬的這十首作品明顯的走出古典時期的制式奏鳴曲形式,逐漸開創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其實《春》在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之中,並不能算是特別突出的。但是在樂聖一系列幽暗走向的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中,《春》卻顯得相當獨特。其中一點固然是因為四個樂章的獨特安排,但是最重要的原因,無非在於讓人如沐春風的第一主題,以及流暢優美的音樂旋律。《春》這個標題也不是貝多芬自己加上去的,但是是誰將之命名為《春》已經不可考了。至於貝多芬本人是否有將春天相關的任何元素加諸於此首作品之中,並無確實跡象,也無佐證可資證明。唯一可能的穿鑿附會之說,乃是此曲的創作時間為1800年冬至1801年春,第四號先完成,因此第五號譜曲時應該為1801年初春之時。不過這是否有影響就不得而知了,因為貝多芬在春天完成的曲子很多,卻不見得都有春意。
歷史上以「春」為作曲素材的並不在少數,舒曼的第一號交響曲也命名為《春》,馬勒的《大地之歌》第五樂章也命名為〈春日酒徒〉。但是論及優雅美妙,仍以《春》奏鳴曲較為動聽。無論此曲在實質上,《春》的涵義究竟有多少,但是它已經是小提琴最重要的奏鳴曲作品之一,無庸置疑。就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而言,當然是《第九號小提琴鳴曲「克羅采」》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但是《春》卻是最受人喜愛的一首。無論是音樂老饕客或是古典新鮮人,《春》都是他們最喜愛的音樂珍寶之一。
「大黃蜂的飛行」這首相當知名的短曲,取自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歌劇《蘇丹沙皇的故事》﹝Tale of Tsar Saltan: Suite, Opus 57﹞。
歌劇《蘇丹沙皇的故事》的腳本取材自俄國詩人普希金的同名童話詩。整部歌劇在描寫蘇丹王娶了某富商的三女兒為妻後,卻引起兩位姊姊的嫉妒,而聯合陷害這名已貴為王后的妹妹。在一次蘇丹王出外征戰時,王后生下了王子,但兩位姊姊隨即就指控王后不貞,並宣稱王后生下的是怪物,蘇丹不明就理的聽信讒言,憤而將妻和子丟入大海,未料母子未死,而是漂流到一處小島,並在該地生活。
王后與王子漂流至荒島後,王子從老鷹爪下救出公主變成的天鵝,原來老鷹是巫師的化身。公主為了報答王子,依王子的心願幫助他化身為大黃蜂回去報仇。大黃蜂終於無情地螫刺妒婦和昏庸的沙皇。後來沙皇終於醒悟,找回了王后與王子,而公主與王子則結為夫妻。
「大黃蜂的飛行」,就是黃蜂正要襲擊時的音樂。長笛與裝有弱音器的小提琴所奏出的下行十六音符半音階,在於模仿大黃蜂飛行時嗡嗡嗡的振翅聲,其中大小音量的變化,就真的有如一群蜜蜂不斷在身旁盤旋,極富趣味,也相當受歡迎。該曲之後也多被改編給不同樂器單獨演出。
巡逻兵进行曲(American Patrol)弗兰克·米查姆
(Frank Meacham,1850-1895),美国作曲家、编曲家。生于布法罗。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在布鲁克林从事音乐活动。代表作品《巡逻兵进行曲》是流传很广的管弦乐小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一名美国陆军士兵,名字叫米查姆。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为自己是一名光荣的美国巡逻兵而感到自豪。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流芳百世,著名的《巡逻兵进行曲》。你瞧,一队美国巡逻兵迈着整齐的步伐从远方向这边走来了…… 嘿嘿,不要惊奇,没错,如果你玩过红白机(就是FC啦,八位游戏机),那么你一定还记得一个叫做《马戏团》的经典小游戏吧?没错,这个游戏的背景音乐就是你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
弗兰克·米查姆和士兵米查姆(是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