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扑面而来(4)
(2009-06-11 21:10:07)
标签:
基金房产次级债杠杆雷曼美国杂谈 |
分类: 史海泛舟 |
干脆把次级贷款卖给投资银行。
就这样,商业银行把所有的房贷集中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按揭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
MBS)。他们告诉投资银行说,这里有一笔好买卖,平常按揭利率是5%,次贷的按揭利率是10%,我可以按6%的利率卖给你,余下4%的利差给你来赚,你坐吃利差,什么也不用干,坐地收银,如何?
投资银行一听合适,干!
于是,投资银行购买了这些按揭证券(MBS),把现钱给了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拿过这些证券后,就开始设计了金融衍生产品。它们把次级证券(MBS)打了一个包,变成次级债(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卖给投行的大客户们说:“亲爱的客户,我们新推出一款非常好的金融产品——次级债券,银行存款利率只有1%,而这个次级债的利率是10%,如果现在投资买这项产品,每年能有10%的回报,可以赚这么多的钱,这多合适啊!”
就这样,投资银行从商业银行那里买了次级证券(MBS),然后打成包变成次级债券(CDO)往外卖,从华尔街卖到美国,从美国卖到欧洲,卖到亚洲、卖到日本、卖到中国,次级债券就这样卖向了全世界。
当投资银行往外卖次级债券时,投资者就问了,你这债券虽然有钱赚,但是如果有风险,买了以后赔了怎么办?要是砸在我们手里怎么办?当投资者对此表示怀疑时,投资银行建议说,如果不放心,可以给它上个保险。于是,投资银行又设计了一款产品,名字叫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就是说,买次级债券的投资者如果担心风险的话,可以买这个产品CDS,让保险公司来分担一部分风险。当然如果没有发生问题,保险公司就可以赚这笔钱。保险公司一听很愿意,看到房地产这么火,它们也想从中赚一笔钱。给次级债券提供保险,这种赚钱的机会不容错过。投资者担心风险,愿意拿出钱来买保险,把风险押给了保险公司,两全其美。比如,一个投资者买了50万美元次级债券,他到保险公司去买CDS,交了3%的保险费之后,如果这边债券出问题,那边保险公司负责包赔损失。
保险公司想赚钱,它们卖出CDS保险,让买次级债券的人放心,上面有人罩着,投资者放心买吧!次级债就这样大大方方地卖向全世界。
概括起来,首先是商业银行发放了次级贷款给穷人买房,商业银行担心风险把它集中起来变成按揭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 ,MBS)卖给了投资银行;投行把它打包变成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卖给投资者;买次级债券的投资者担心风险,又去买了信用违约掉期(CDS),保险公司最后给他们做了保。
美国国际集团(AIG)是美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家保险公司,中国有一个友邦保险(AIA),很多中国人买了这个保险,友邦保险的总公司就是AIG。这家保险公司卖了大量的CDS,给很多买了次级债的投资者上保险,它们也想从中赚钱。就这样,次级债券顺理成章地卖了出去,越卖越火。
到这里基本是皆大欢喜。从地产商到买房者,到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到保险公司,到买次级债券的投资者,一路都是包赚不赔,越到后来越好,什么都不用干,坐着就可以赚钱。这太美好了,天上真的在掉馅饼了(就算是陷阱,也没有关系,反正风险转移走了,不在我这里)。
但投资银行并不满足于买卖次级债(CDO),这样赚钱太少,于是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出现了。这些产品大量地运用了杠杆效应赚钱。
什么叫杠杆效应,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用贷款买房。如果没有杠杆,购房者用现金买一套100万美元的房子,如果房价一年上涨20万,他的投资回报率是20%。如果用了杠杆,比如说100万美元的房子他只支付了10万美元的首付。剩下的90万美元是他向银行以5%的利率贷的款。如果同样房价一年间上涨20万,这20万元减去需要支付的一年当中90万美元乘以5%利率产生的4.5万美元的利息(大致),他就相当于赚了15.5万美元,这个利润除以自己支付的本金10万美元,他的投资回报率实际变成了155%,远远高于没有借钱的买房方式所获得的20%的收益率。
在价格向上的时候,杠杆可以放大收益;在价格向下的时候,杠杆也可以放大损失。
如果没有用借贷的杠杆效应,100万美金全是自己出的,当房价一年跌了20万,除了纸面上的损失,他还住着这套房子,只要不卖房,这个损失就不会成为现实,很可能将来还要涨。他如果用了借贷的杠杆效应,当房价一年跌了20万,他的房子现价只剩80万了,但他抵押房子向银行贷款了90万,银行就会要求他追加10万。如果他追加了这10万美元,那么对于他一年的投资亏损是4.5万利息加20万亏损,实际亏损率变成了245%。如果他没有能力支付这10万美元,他的房子就会被银行收走,这个房贷就终止了。与其相关的MBS和CDO也就依次变成了废纸。
这是用房贷交易,大家比较了解的一种方式来解释杠杆效应,实际上对投资银行来说,它们是没有耐心通过这样笨拙和零散的方式去进行杠杆交易的。
投行和金融机构有一种叫做保证金制度,就是用1个亿可以做10个亿的生意,这叫10:1杠杆保证金交易。什么意思呢?保证金相当于做生意的定金,比如这批玉米值10个亿,但我交了1个亿保证金,我就获得了这批货的所有权。结果还没等到到期补齐另外9个亿去最后交货,这个货物几天后就涨了1%,我就有权利把这批货全卖掉,可收回来10个亿零1000万美金,除去1亿本金和欠的9亿美金,等于多出来1000万美金,这是赚的。但我只用了1个亿的本金,这赚来的1000万美金,相当于我本金1亿美金的10%。也就是说实际的货物市场涨了仅仅1%,而我的本金却获得了10%的收益率。这就是保证金交易制度的魔力。那么,如果做30倍杠杆的话呢,就可以赚3000万美金,收益率变成30%,如果做60倍杠杆的话呢,就可以赚6000万美金,收益率瞬间变成60%。。
在美国,大部分投资银行的杠杆率都在30:1,雷曼达到了60:1,房利美和房地美达到100:1,。利用金融杠杆赚钱的时候大赚,反之,赔钱的时候也大赔。比如两房用100:1的杠杆率做交易,本金是100亿美金,当它所买的产品价格与它判断相反的方向波动1%的时候,就意味着这100亿美金,瞬间就赔没了,赔率100%。
如此高的杠杆率,可想而知它们的结果如何。这就是为什么普通老百姓不能理解像雷曼兄弟、两房、AIG这样的巨无霸为什么赔得这么惨、倒得这么快的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