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下酒》170、孔子的自我评价

(2022-12-14 06:04:15)
标签:

论语下酒

孔子

评价

叶公

子路

杂谈

分类: 论语下酒

《论语下酒》170

孔子的自我评价

 《论语下酒》170、孔子的自我评价


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而那些对孔子非常接近的人(比如学生子路)却难以准确描述,正可谓“熟视无睹”也。这不,《论语》里记载着叶公问子路关于对孔子的评价问题,子路一时语噎: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个叶公就是成语《论语下酒》170、孔子的自我评价“叶公好龙”的主角,他的名字叫诸梁,是楚国的大夫,在楚国当官的。叶公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人称他为公,实际上他的名位是不能称为公。诸侯里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公是第一位。叶公虽不是真正的公,但人们僭称他为公,看来他必定很受人尊重。叶公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想听听子路的评价。子路对孔子太熟悉了,熟视无睹,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子路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的头绪。子路回来就跟孔子报告了此事,孔子就教他,说你为什么不跟他这么讲?“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这三句话,实际上是孔子的自我评价,集中到一点那就是两个字——“好学”。《朱子集注》是这样评注这三句话的:“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孔子自己说自己“好学”,既是谦虚又是实话。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就是好学。生而知之是天才,我们无法学,但孔子那种“好学”精神是可以学习、模仿、发扬、广大的。我们就能学。在没有得道之前,孔子发愤忘食,这是好强、好学,努力精进,废寝忘餐。得道了的孔子就非常的快乐,乐以忘忧,心中已经全然没有忧恼与恐惧。正因为孔子一心一意、孜孜不倦、勤勉努力在求道,自然也就忘却了自己的年龄——“不知老之将至”。“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已经成为孔子好学的标志了——他已经把自己年岁都忘了,根本不知道年数之不足,永远在做一个求学者、一个学生。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说明了孔子也在以身作则,教化弟子。表面上,虽然孔子是自我评价,实际上他也是为人师表,教化别人——教子路、教众弟子,也在教我们。

怎么样做人?做人就是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就是要好学上进、笃敬事业。人身难得,正法难闻。珍惜时光,把握机遇,学习圣贤,克己复礼。王阳明说过:“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这是形容圣人立志求道,勇猛精进,为法忘躯,废寝忘食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有成道之时。无有已时,志向不退,正如《论语》里头曾子说的那样:“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在这里,对于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我们可以理解成两个境界:一是,未得的时候发愤忘食;一是,已得的时候是乐以忘忧。但归根结底,应该还是一个境界,未得和已得只是是从两个方面来描述同一个圣人的境界。要知道,圣人的志向无有已时,他一直在发愤忘食,只是志向的阶层在积极上升,里面充满着正能量,正如佛家所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境界高广,志向无有完成时。  孔子不断的在证道,进而使他的思想境界也不断地往上提升。在每一个境界上,孔子都是乐以忘忧。乐以忘忧是发愤忘食的果,发愤忘食也可以说是乐以忘忧的果,两者互为因果。圣人能够发愤忘食,勇猛精进,所以他能得到乐以忘忧的结果。而这个乐,又不断的推动他勇猛精进、《论语下酒》170、孔子的自我评价发愤忘食,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真是一个正能量电池呀。也许,好学的原动力就在这里吧——孔子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学习孔子好榜样,忠于人民忠于党。

发愤忘食爱学习,乐以忘忧心欢畅。”

 

 

 

201801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