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下酒》165、孔子闻韶

标签:
论语下酒孔子闻韶表演夸张杂谈 |
分类: 论语下酒 |
《论语下酒》165
孔子闻韶
《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据《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同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可知,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颂示范为帝的德行。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
周武王定天下,封赏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建齐国,《韶》传入齐。《韶》入齐后,在齐国改革开放,“因俗简礼”的基本国策影响下,适应当地民情民风习惯,不断吸收当地艺术营养,从内容到表演形式都有了丰富与演变,从而更增强了表现力,更贴近了东夷传统乐舞,展现出了新的风貌。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观赏齐《韶》后,由衷赞叹曰:“不图为乐至于斯!”“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史记•孔子世家•述而》)留下了一世佳话。
《隋书•何妥传》载:“秦始皇灭齐,得齐《韶》乐;汉高祖灭秦,《韶》传于汉,汉高祖改名《文始》。”《汉书•礼乐志》《史记•孝文帝本纪》同载:秦二世用《大韶》《五行》祀极庙,汉祭高祖太宗用《文始》,《文始》舞者,本舜《韶》舞也。可知秦汉均曾把《韶》定为庙乐,使《韶》在国乐中的位置达到了极致。及至曹魏,魏文帝曹丕命《文始》复称《大韶》,以为庙乐。至南朝梁武帝,自定郊庙乐,以《大韶》名《大观》。可知此时《韶》乐虽数变其内容而易其名,但仍居于帝王用乐之列。
由这些资料记载可见,韶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然而,经唐历宋,便再不见《韶》乐被使用或表演的记载,惜于近代为历史所湮没。
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看起来有点夸张,但此事却说明了一点:孔子是个乐迷,是个大音乐家。《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师襄子学琴,不仅要习其曲谱,还做到了历其境而得其志。孔子三十岁就办学授徒,当时他所授课目称“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对此,《史记•孔子世家》又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礼乐自此可得而述”。这些记载,足可以说明,孔子不但是能一般地教授《乐》,并且精通乐理,深谙音律。那么,为什么“在齐闻《韶》”而致于“不知肉味”了呢?这个答案应从齐《韶》本身来寻求。
《韶乐》集身于诗、乐、曲、舞为一体。原版的《韶乐》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通过现代研究开发人员从浏阳古乐中开创出现代《韶乐》曲目,我们也可体会到孔子当时的心境。《韶乐》有九曲,亦称《九韶》:
第一曲:韶韵。序曲音乐是古乐器埙、筝、钟、磬等构成的肃穆、典雅、神秘,能把人们带入一种神秘莫测的时空隧道之中,尽情领略古典音乐的魅力。
第二曲:祭祀、狩猎。反映大舜南巡之前,韶山作为一个苗、汉聚居之地,战乱频繁,生活动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寄托于神灵。土号声四起,伴随着慢速的规律性的节奏鼓点,苗蛮们手捧火盆,左手执祭铃,口中念念有词的巫师带领下开始了祭拜先祖的庄严仪式。突然,远方传来一声粗野的呼唤“嗬、嗬”,接着,一阵急速鼓声拼命击打,一场部落之间的战争开始了。祭礼的山民应声而起,在强烈鼓点的伴奏下演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充满血腥的野蛮的战争舞蹈。战斗渐渐推向高潮,山民们在这场激烈的战争中纷纷倒下,定格在最为惨烈的场面上。
第三曲:有凤来仪。反映舜帝南巡,征服南方三苗。途径韶山,看到这里风光绮丽,山清水秀,觉心旷神怡。于是命侍从在此安营扎寨,演奏起和成韶乐,优美动听的音乐引来了凤凰,霎时百鸟和鸣,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后来在与苗民交战时,舜帝用过人胆识和撼人气魄,以空灵婉转的韶乐征服了苗蛮,化干戈为玉帛。当舞台上死一般沉寂时,一束追光照亮了舞台一角,一位云中仙女吹着排箫,清新动人。清脆的钟、磬奏响了,随着音乐的韵律,沉睡的山民苏醒了,伴着鼓点的节奏翩翩起舞,血雨腥风的战场变成了歌舞升平,民族团结的摇篮,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第四曲:南风歌。反映人们生产劳动的情景。相传南风歌由舜帝作词:“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赋吾民之财兮。”意思是:南方吹来清凉的风啊,可以消除人民的怨气啊;南方吹来及时的风啊,可以增长人民的财富啊。歌词中可以看出舜帝对人民疾苦的关心。
第五曲:关睢。本曲描写的是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它也是《韶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素材源于最古老诗歌——《诗经》中的《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第六曲:湘夫人。本曲描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传说尧帝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给了他最喜欢的舜帝,自此三人如影相随,恩爱有加。舜帝十分关心国家,经常外出巡视。当他到南方巡查时,不幸驾崩于苍梧,葬在九嶷山。二妃闻讯后,在湘江边哭得死去活来,她们把眼泪不时地挥洒在竹子上,竹子全身便挂上了斑斑点点的眼泪,变成了南方的斑竹,最后,她们跳入江中为舜殉情,化为湘祀女神。
第七曲:云水。本曲原是一首古琴曲,相传南宋末年著名诗人郭楚望,出于对当时异族的侵略无能为力,立于潇湘水畔,北望九嶷,洞庭被云雾所遮有感而发。现重新解读这部作品,旨在让大家更多的领略洞庭、潇湘之美丽,去感受水光云影、烟雾缭绕之神奇。
第八曲:缶韵。古代素有“击缶而歌”之说。此曲主要讲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自娱自乐,与世无争,有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状况。此曲歌出自古代诗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我劳我息,自饮自食,尔等尧者与我何及,帝力与我何有哉?”
第九曲:卿之歌。它是明清两代重要的宫廷雅乐。它是离现存最近的韶乐。它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韶》入宫廷而成为宫廷雅乐,再接触俗乐而又雅俗结合,从而更突出了乐舞的表现力,更增加了艺术魅力,因而更臻完美。所以,孔子当看到齐国化的《韶》乐时,便情不由衷地赞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音乐是心之声,舜所作的韶乐就是圣人的心声流露。不入此境,难有共鸣。孔子听懂了,完全进入了舜王的境界,因而产生共鸣,乐不思蜀,于是就有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尝之不知味的痴迷现象。圣人好乐之至,其味无穷,尽管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受冻挨饿,苦难不断,甚至连生命都受到威胁。
其实,真正的乐不是外来的,而是从自己内心体会到了圣贤的心境,于是法喜清泉汩汩流出,那叫真乐或极乐。如此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孔子赞得韶乐,津津有味,禅机境界,圣人至乐。夫子殊胜入境,离相入仁,正如佛家所云的:“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耳根圆通,立地成佛。所以,我们就能理解孔子所说的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就能学习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201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