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下酒》160、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022-08-08 04:19:49)
标签:

孔子

论语下酒

恻隐之心

初心

使命

杂谈

分类: 论语下酒

《论语下酒》160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论语下酒》160、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孔子是圣人,也是常人,既有圣人的仁义之心,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你看,《论语》就记载了这个孔子: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意思很清楚,就是说——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孟子说的,但却是孔子所具体表现的。丧者哀戚,饱食于其侧,实是无恻隐之心也。家里有人过世,举家哀戚忧伤。如果在丧者身边饱食,这是远离了慈悲之心,它对不起自己本来具有的良心。丧失恻隐之心,《论语下酒》160、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何谈君子仁人?恻隐之心,人本有之。本心被欲望盖与自私盖覆住,就会蒙上尘埃。不想到别人,只想到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与需要,违背初心,不顾初心之善,因而良心被蒙蔽了。

在有丧者旁边大吃大喝者,根本不看场合,不顾别人哀痛,既没有怜悯心,也没有同情心。只想到自己肚子饿,只看到这饭菜好吃,自私的欲望顷刻就将恻隐之心盖住,乃至泯灭了。所以,欲要恢复初心,呈现良心,就得断欲望,放下自私,放下自我。大儒朱熹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说的就是这层意思,(而不是我们通常批判的不讲天理人欲的意思),这也是《大学》里所谓“格物”的本意。

孔子助葬时为应执事,故必食也。心中必有哀色,故不饱也。孔子是圣人,通过一件平常的小事,就可以窥见孔子的初心之善良。在这个场合,孔子将其良心全部显现出来,没有障碍,不是刻意,不是做戏,而是服从初心,很自然袒露了他的圣人仁心。在参加人葬礼时候,孔子需要执事(就是要主持工作),他没有不吃饭,但是也不是饱食终日,而是作了中庸的处理:吃饭不能饱。因为参加葬礼时他有哀色,有怜悯同情之初心,同情丧家的忧伤,所以自然也不忍心吃饱。从这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们完全可以体验出孔子作为圣(贤)人的那份仁爱存心与宽阔胸怀。  

由此想到,圣贤也是常人,不是神仙。圣贤之所以是常人,因为他也有常人的欲望与需求;圣贤之所以超越常人,因为他能够保持初心,仁心爱人,随心所欲,推己及人。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学圣贤的关键就是学他们的心存初心,格物致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圣贤的要点在于:不是在事上学,而在心上学。

由此又想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也有恻隐之初心,也有仁心与良心。就凭这颗初心,就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事物的普遍性。恻隐之心,人皆蒙之——这是事物的特殊性。活到老,学到老,改《论语下酒》160、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造到老。从孔子的这件小事上,我们不禁看出了大真相:圣人与常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一点——“改造”,而这个“改造”过程实际上就是去除蒙在初心之上尘埃的过程。王阳明的“吾心光明”说的正是这颗初心所发出的光亮啊!

说到这,又想到了神秀与惠能的两个偈子:

神秀大师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事事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惠能的偈子更胜一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是无相偈,惠能是顿悟偈。结果神秀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惠能成了禅宗鼻祖。不管怎样理解两个偈子,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针对那颗“初心”而言的。

圣贤还是常人,党员还是群众,一切都是为了那颗初心。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01711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