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下酒》157、儒学总纲与四有新人

(2022-07-12 04:38:05)
标签:

孔子

论语下酒

道德

仁义

范围

杂谈

分类: 论语下酒

《论语下酒》157

儒学总纲与四有新人

 

《论语下酒》157、儒学总纲与四有新人



    说孔子是圣人有点远,其实孔子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家,他的贡献最为突出的也就是教育思想。孔子建立的儒学被后人奉为儒教,与老子的道教、释迦牟尼的佛教相提并论,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渊源。

《论语》中有四句话,总共十二个字,可以说是整个儒学的总纲。短短四句,义理丰富,成仁之纲,成圣之路——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意思很明白,孔子说:《论语下酒》157、儒学总纲与四有新人儒学的纲要就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志、据、依、游是孔子教人求学之方法,道、德、仁、艺是孔子教人所求之实学。表面上看来,孔子针对教育,提出了儒家的教育思想与路线,理论实践结合,虚实相间融和。其实,何尝不是对于圣人治国理论与实践的精辟总结啊!看起来,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也无异出于此地,因为它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

第一,有理想,志于道。

“志于道”也就是要立志于道、志向于道,有理想,有目标。初心立志成圣,胸怀远大目标,志在千里,脚踏实地,好学上进,努力不懈。志者,心之所之也,就是心的去向。心之所之,即守此道而不离也。《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我们要对自己的志向念念不忘,念念不移,锲而不舍,一心证道。也就是说,要去除杂念,心不离道,全心全意,立志为理想奋斗终身。有了这个志向垫底,天下有何难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道在天边,近在眼前。立志成大道,大道自然成。

道可道非常道。形而上的道往往体现在人们对理想追求的精神状态之上。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是人们对某种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与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将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大道的目标,这是每个中国共产党人的志愿,真的如此,天下为公新时代,吾往矣!

第二,有道德,据于德。

“据于德”者,不动谓之性,动则谓之心。此心正直,故曰德,正如《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道是体,德是相,天有道,人存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宇宙万物有根本与枝末,两相一体,互为支撑。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心则是修身之本。由此看来,身心是本,家、国、天下,乃至宇宙,都是末。本正了,心稳了,枝末也就自然繁荣了。所以,有什么样的身心,就有什么样的家、国、天下。有道是,和谐世界,从我心做起。从我做起,抓住初心,这就是抓住根本了。让心有德,有德者自然顺道,于是道德合一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许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初之心愿吧。

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其主要内容有四:

一是,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是,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三是,在人民中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四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

第三,有文化,游于艺。

艺,才能也。艺,艺术也。孔子所曰“游于艺”是特指当时的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内容的“六艺”。“六艺”就是孔子教导门人必须要掌握的“文化”。学儒的人要懂得“六艺”,这样才能算“有文化”。在这里,礼尤其重要,是“六艺”之首。这个礼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孔子推崇《周礼》等周公所制定的礼乐、规矩与制度。

艺为仁之术,仁艺天下,天下文明。“六艺”百工都能行仁,说“游于艺”,就是要立足本职,在本职岗位上履行职能,及时行仁。仁在处处,处处有仁,仁心在,仁艺就在。说穿了,行仁就是行心,有爱人的心地,就有行仁的天地。精神文明就是要行仁,让人居于仁地,处于仁境,施展仁艺,奉献仁义,接受仁爱,坦荡仁心。

于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就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概括其内容主要有四: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二是,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三是,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四是,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有文化,就是要尽力掌握去一切艺术技能,也就是使自己具备为人民服务、施展仁心的基本技能,进而成为不惑的智者。精而博学,永远好学,知耻明德,学无止境。

第四,有纪律,依于仁。 

道和德内在于心,仁和艺外化在表。仁是用之总,内通德道,外连着艺。“依于仁”,是指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为本,由仁发艺,以艺护仁,仁艺相得,喻如根干互滋”。仁是什么?仁者爱人,仁就是爱,自爱爱人。仁者心灵美,践法治,懂规矩,守纪律,自他不二,自证仁道。

新时代的“有纪律”,《论语下酒》157、儒学总纲与四有新人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要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又要运用互联网手段扩大精神文明建设覆盖面影响力。

要知道,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坚持德法同行、德法相济,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引导各地探索制定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更好地发挥法治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保障作用。要针对公共政策和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探索建立公共管理和政策道德含量评估机制,发挥道德发展的“晴雨表”、“指挥棒”作用,促进公共政策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因此,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养“四有新人”,提高民族素质,实质上是《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移植产品,万变不离其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新人的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当前阶段的具体化。

看来,是该有一些文化自信了,老树开新花,越来越艳丽——文明在传承,孔子在微笑……

 

 

201711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