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甬城》之十一:童家宅第(4)

标签:
童家宅第进士翰林得月楼童槐 |
分类: 海曙甬城 |
《海曙甬城》之十一
童家宅第(4)
文/图
说罢“一门三进士,父子同翰林”,还要说说在银台第这座童氏宅院中,它的主人们曾发生过的故事。
在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有一名句:赏花赏月赏秋香,三个“赏”字构成的意境,让观众很是向往。其实,甬城月湖银台第内有一处藏书楼——得月楼,曾经在这里也就能体验到“赏花赏月赏书香”的美感。得月楼,就位于银台第的正东面,进入大门后径直右转,我们便可一睹其风采。
说起得月楼,首先要提到一人,就是银台第的主人,时称“醋务桥童氏”的童槐。童槐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嘉庆五年(1800年)中了举人,再六年后中了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光从年龄上看,很多人以为童槐是少年得志。其实不然,他的前半生非常坎坷,年仅六岁就父母双亡成了孤儿。没有爹娘疼的童槐没有自我放逐,依旧发奋读书,27岁成了举人,最后做到正四品的通政使司副使,堪称自我奋斗逆袭的经典案例。由于通政使司别称“银台”,宁波百姓就把建在这里的童宅称为“银台第”沿用至今。
追溯到宋代,银台第现在的位置属于郡酒务,顾名思义就是官方酿酒藏酒之处。南宋末年,战火燃至宁波,郡酒务一带的建筑也未能留存。直到明清,月湖周边才成了读书人建屋造房的首选宝地。许多历史上有名气的官吏、学者都曾在月湖边上安家落户,童槐便是其中之一。
童槐的次子童华继承了老爸会念书的基因,二十岁就高中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童槐的孙子童祥熊也没辜负家族期许,于清光绪九年中了进士。从此,童氏一门三进士就成宁波百姓口口相传的励志故事。
童氏一门三进士,每一位都在清史上有过记载,绝不是碌碌无为的过客。其中童槐的次子童华还给光绪皇帝上过课,所以银台第又称“帝师故居”。童华还被允许在南书房行走之权,可以说是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更让许多人没想到的是,童华还以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身份,参与过作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并流传至今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审讯。史料记载,童华曾调阅过案卷,主张杨乃武和小白菜都是被冤枉的,不可擅杀。童华在案中虽没起到决定性作用,却也在历史大潮中露了一小脸,还是以正面形象示人,没有辱没童家的好名声。
从正门进入银台第,依次经过绳武堂、白华堂最后进入内室,整所宅院大体可分为前、中、后三进。要注意:第二至第三进房屋间的大门与寻常木门并不同。那些看上去是漆成黑色的木门,插销却是朝外安装的。按照常理,插销应该在门内侧才对,屋内的居住者方可随意开关大门。可这里的插销朝外,大门何时的开闭就要归门外之人处置了。这是什么缘由?
其实,银台第最里头一进房屋是家中女眷居所,家里的小姐、丫鬟、其他女性家属住在里面。封建时代的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常态。所以,将插销朝外设置就符合这个常理了。每到固定时辰,大门一锁,里面的女眷就是想出也出不去了。这种从外锁门的设置,在宁波只此一处,这也充分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对于女性的控制。
从正门进入银台第,向右拐,一扇虚掩的木门,边上搁着一个小牌子,上书:游人止步。这里就是得月楼所在。走入楼内,缓步登上二楼。环顾四周,一片空荡,无一橱书柜,无一张书桌,更无一本书籍。要知道,曾经这里就是童氏家藏书楼,即得月楼所在啊。
根据童氏家谱记载,登得月楼,抬眼就能看到皓月,低头可见水中映月,又是以月湖相衬——这即是“三月”美景。古人的心思之细腻,令多少后来人感叹不已。
不过,我们在现存的得月楼中转了一圈,却发现抬头只能看到半边天空,往下看去,可见范围也很小,已经没有传说中能看到“三月”的可能了啊。
真是遗憾!
造成这个遗憾的原因就是1999年得月楼的一次“搬家”,之后才变成现在的模样。那年,市政部门希望将银台第与隔壁老年大学之间的小路拓宽。因老年大学是高层建筑无法移动,就只能牺牲路边的得月楼。三开间的得月楼只能整体转向,大体是把藏书楼顶上瓦片和墙体拆卸,让出几米间距,以增加道路的宽敞程度。整体木架构用人工抬升转至东面。这个“搬家”虽然使得月楼整体得以保存,但却与银台第背向而立,很不协调,让人已经感觉不到当初的“三月”之惬意。
因为“搬家”,加之当时大家并没有保护古书籍的意识,藏书楼内书籍的散落也就无法避免。等文保部门入驻后,曾经的得月楼已经是人去楼空。曾盛极一时的童氏家族留下的许多珍贵藏书尽失,无法挽回。
201705
银台第内的私塾学堂
竹石居
出行轿子
童槐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