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东坡(19)
标签:
奇才东坡千古绝唱二赋一词天籁之音豪放 |
分类: 师古亭 |
奇才东坡(19)
文
图
千古绝唱
什么叫做震撼古今的伟大绝唱?这首词就是!就是在这首词写完之后,人们从古一直传唱到今天,并且直接镶嵌到现代人的人心里面。苏东坡一千年前发出的一个声音,到现在还能敲打着你的胸膛,震撼到你的心灵,并且还将激励着后人。
你看,浩浩荡荡的长江往东方流去,让我们想起孔子的话“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你再看那大浪淘沙,把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席卷而去。据说,在这山崖的西边,就是当年三国周郎大破曹军百万雄师的地方。你再看赤壁,乱石穿空啊,陡峭的山崖像是要刺破苍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怎样的惊心动魄,怎样的雄壮有力!就是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这样一段壮怀人心的场面,在时间的长河流水的不断地冲刷之下,也会逐渐消失殆尽。这首词的上阙,既有雄浑壮烈的力量,又有波澜壮阔的美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惊心动魄的美丽,充满力量的美丽。
词的下阙,更为精彩。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小乔的出现,让惊心动魄的美丽,变成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艳丽;小乔的出现,让周郎更加能够显示出他雄姿英发的一面,他不但是一个智勇双全、幸福的英雄,还是一个风流倜傥、浪漫的英雄。要是如果没有小乔这个人物的陪衬,周郎身上就好像少了一点从容,少了一点潇洒,少了一点风流,少了一点倜傥。所以,小乔在下阙的词当中,非常的关键,非常的重要。红花需要绿叶扶持,英雄更需美女相伴。正是小乔的出现,使这一段宏阔的历史和英雄的画卷变得如此儒雅,如此从容。
你看,这就是苏轼心中的历史。如画的江山,滔滔的巨浪,雄奇的峭壁,多情的美人,儒雅的英雄,还有流传千古的功业。
可是呢,此时的苏轼又是多么的感伤:赤壁再壮阔,英雄再浪漫,与我有何干?我现在蹉跎半生,老大无成啊,只顾在这里发出一些徒劳的感慨,又有何用呢?他写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我真是多情啊,难怪会生出这么多的白发。小乔的确很美丽,周郎的确很潇洒,赤壁大战的确是千古以来的辉煌的战绩。但是这些伟大的英雄人物,这位昔日的美人,现在又在何处呢?想来想去,东坡居士禅悟了:有便是无,空便是了。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自己又何必为这种虚幻的历史而顾作多情呢?又何必为自己的老大无成而感伤呢?这样想来,东坡便放下了,洒脱了,潇然了。一切又回到了人生与历史的哲学命题了: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的。还是再举起酒杯来吧,让我们来领略这个美丽的夜晚,让历史长河继续奔腾不息吧。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下阙的话,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这是一种哲学层面上的多情与感伤,一种终极意义上的豪放与禅悟。
哦,真的很有味道,一首不朽的佳作,让我们再朗诵一遍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的巅峰之作。苏轼所创作的词,把题材从单纯的儿女情长,
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他把词的格调从感伤的、艳丽的情调拓展到了抒发宏伟的志向,表达自我的胸襟。
客观的说来,黄州期间苏东坡的词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就在苏轼的创作走向高潮之时,黄州却传出了苏东坡病逝的噩耗,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这一段时间里,苏轼太忙了,有点上火。右眼睛发炎,肿痛得很严重,以至于他闭门谢客,谁都不见。因为苏轼这个人太活跃了,就是在黄州,他也有很多朋友。猛的一下闭门谢客,而且好长时间这么个大活人消失了,闭关了,所以大家就传开了:苏轼早就病死了。这个谣言传得很快,也很广泛。
苏轼有一个朋友,年纪比他大,一个退休的大臣叫范镇,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失声痛哭。范镇老头性子急,马上给自己儿子说:“赶快去黄州去吊唁苏轼”。好在儿子比老爸冷静一点,不太相信传说之言。于是就多了个心眼,派了个门客去黄州看一看。人家一看,没事,虚惊一场。为此,苏轼非常感慨,他在给范镇的信中说:“我平生所得到的诽谤和诬蔑,大体如此,早就见怪不怪了”。
消息传到了皇宫,宋神宗正在吃饭,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连说了两声:“人才难得,人才难得呀”。皇帝也很难过,饭碗一推,回书房了。通过这件事,我们知道了一点,宋神宗对苏轼的态度开始转变了。
当然,宋神宗对苏轼态度的转变是有其大背景的。这个时候,苏轼在黄州已经待了四年多了,革新变法也已经整整持续了十六年,很不顺利。宋神宗的用人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专用新党人物转向为新党和旧党人物“两用之”方针。“两用之”方针的实施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平稳过渡。如果马上提拔司马光肯定行不通,因为司马光是反对派,是旧党人物里头的大腕级人物。提拔了司马光,必然会引起政治地震,那就得提拔一个职务相对小一点的人物。“乌台诗案”锁定了苏轼,对苏轼开了刀。现在宋神宗觉得要变动一下用人的政策,又锁定了苏轼。
这是为什么呢?道理有三:
第一,奇才难得。苏轼出言不逊,攻击新法,但是多少算起来,真的是个一流的奇才。
第二,平稳过渡。比起司马光,苏轼的影响还是小一点。如果把他提拔一下,或者把他宽宥一下,朝廷和社会上不会引起太大的震动,更不会出现政治地震的危险。
第三,确有悔改。这几年在黄州,听说苏轼反省得还不错,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确有悔改态度,基本达到了“乌台诗案”所要“敲打锤炼”和“校正路子”的目的。
所以,宋神宗就动了心思,要准备启用苏轼,可是阻力还是很大。有一次,宋神宗跟身边的大臣就说:“苏轼这个人哪,跟哪个古人比较像呢?”有个大臣就说很像李白。宋神宗就说,“不像不像,李白有苏轼的才气,他没有苏轼的学问哪。”宋神宗也在反思自己,想想这么一个千古难得的大人才,窝在自己的朝廷里,被贬到那个偏远的黄州,不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吗?思前想后,决定慢慢“蓄水养鱼”,先得给苏轼换个环境。宋神宗亲自书写了手诏,苏轼的官职不动,品级也不动(还是团练副使,还是本州安置,还是不许签书公事),但是将地方挪了。给他挪到了现在河南的汝州。
河南的汝州距离开封已经很近了,如果跟黄州比,简直就是开封的郊区呀。这样,皇帝使用起来就要方便得多,至少可以“随叫随到”啊。
这虽是个小小的变动,但对苏轼来讲,可能是命运中带来的一次不小转折。后事也许会有新的变化,转折也许会马上出现。但是,皇帝的心思谁也猜不透,一会说爱你,一会说恨你,真是“爱中有恨,恨中有爱”,一切还是扑朔迷离,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20170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