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波士堂》最新闻 |
奇特的感觉来自李文浩自身的奇异人生观。在与中国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传统理念完全不同的意大利,李文昊却自然地生成了和遥远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的,甚至是比很多的中国人还吻合的人生观。李文昊的思维习惯不是传说里意大利式的浪漫,而是东方中国式的思辨。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什么一个意大利人会在遥远的西方,产生出中国文化的理念?当你为之困惑,在自己难以找到更合理解释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可能会感到算命的前世的说法似乎有点道理了呢?所以听起来不靠谱的事情,一定有其靠谱的可以理解的那一面。
他的文化修养深度使他理解,智者不言,言者不智的境界。他的文化思维特点让他认同,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更智慧的寓意,他不但相信中国传统的医学理论,还身体力行地尝试过中国式的食疗。然而李文昊毕竟是外国人,不同文化的熏陶,还是让他表现出和节目里其他人中国式思维的不同。
节目中主持人和观察员都对李文昊创办的华尔街英语,小范围高收费的办学特点提出了各自的疑问。这是很正常的提问,因为在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低价格人数化规模不是可以利益最大化吗?然而此问题的问答,却让人意识到中国和其他国家关于企业思维另外的某些差异。
按照中国大众的企业习惯思维,搞企业自然会想到有规模;有了规模自然会想到全方位经营;有了全方位经营自然会想到要走向世界了。然而国外的许多企业一般在没有自身可能的条件前,是不会怀有如此远大的目标理想的;甚至许多企业家非常现实地局限于自身的实力,非常注重客户的市场细分;也不是所有人都把大而全的多种经营,当成企业最好的模式理想。现实中,华尔街英语要在中国真走低价格、规模化的路,它真的有能力竞争过国内的同行吗?
国内的不少企业家会认为,自己能在某一个行业取得成功,也应该能在其他行业取得成功。能在国内成功也一定能在国外成功。然而国外的许多企业家是不具备这样的乐观和自信的。所以当主持人和观察员热情地希望李文昊能发明一套新的语言教学,把中国语教学反向传播到世界的时候。李文昊很没有气魄地解释说,我花了一生的时间才在英语咨询方面有了一点点的成功。那言外之意是说语言咨询的教学成功不是说搞就搞得行的,我有了英语教学的成功,不一定就可以在中文教学方面也取得成功。
对比中外关于企业家的思维,感觉是有社会背景差异的。在我国,人们很自然地接受人定胜天的精神气魄,也相信面对市场规律信心比金子更重要的理念,大家也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在政治信念足以创造出理想人生的不断教育中。中国似乎比外国更强调人和精神的能动性,也似乎更依赖政府对经济的组织行政力量。虽然各国有自己的国情,好坏对比不是一般人的判断,然而社会思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这样的差别也表现在年轻人的层面。有些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高等教育,本科毕业就像中国的高中毕业一样普通,虽然不能完全说专业无用,特别是对待那些技术要求高的专业。但对多数大学生来说,不少没有所学专业决定就业的压力,大多数国外企业招人也不象我国那样,强调局限于文理各具体的专业,大学生们也不在心理上感觉自己是特殊性的群体。在国外反而有时,本科以上学历会比本科生难找工作。因为高学历的专业性高,企业的工资成本也高。
节目里有一位女学生发言问李文昊说,您总是强调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和自我奋斗是如何理解呢。这使我想到前几天电视新闻里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报道。没有人会认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是错误,但要清醒地认识创业成功的几率有多少?创业对很多行业内人士来说也不是100%成功的事,对那些没有社会、市场经验的大学生,成功的几率有多大可想而知。难道自我奋斗就可以不顺其自然了吗?对中国的企业,对中国的大学生和社会大众来说,人们如何才能合理定位人和社会,理清主观与市场规律的关系问题,或许是一种长远的社会思考。
在波士堂的节目里,虽然主持人和观察员热情地希望李文昊能发明一套新的中国语教学,只是大家对李文昊的一种信任和期望,并没有什么过分要求和什么不合适。但若要当真,并从企业具体实施的角度去思考,让一个不懂中国话的外国人去尝试中国话推广,对谁来说不是很勉强的事呢?
有位有国外生活经验的朋友对我说过,刚出国的时候,自己认为外国人做事太守规则,没有中国人的活跃思维、想象力,也缺乏自我的超自信。在国外生活长了,却发现不是自己民族自尊心希望的那样,中国人都很聪明,外国人都很傻那么简单呢。国家民族其实和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长处短处,也有各自民族的优缺点呢。很多关于国家治理,经济发展,企业管理的理念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不应该简单否定的,是世界人类共同应该享有的财富呢。长期的国外生活,是让我的这位朋友看世界更客观了,还是变得有崇洋媚外的因素失去了自我?我无从判断。只是认同他说的,一个人的优点恰恰就是一个人的缺点呢。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