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波士堂看中外企业思维的差别

(2009-07-03 14:58:05)
标签:

文化

分类: 《波士堂》最新闻

  以下文章转载自博友孤岛。

  从波士堂看中外企业思维的差别  

  正在踢球的老者是华尔街英语创始人李文昊先生

 

  看上海卫视的波士堂节目是很久以来养成的习惯。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事,冰糖葫芦般地串在一起,也就讲述了许许多多企业的故事。

  最近节目请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他是意大利人,华尔街英语的创始人李文昊。

  这个文文气气的老先生竟然一出场,就一般正经地说自己的前世是中国人。嘿,喜欢中国到了如此地步?非也。原来老先生不但在国外酷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到了中国就有一种到家的感觉;于是求高人算命,不但算出自己的前世是中国人,而且前世的家姓是李,于是就有了中国的名字李文昊。乍听起来似乎有点玄,想起来也的确有点不靠谱,然而看完节目后,却似乎明白李老先生为什么会相信前世的说法了。

  算命是一种解释,一种说法,是一家之言。考证算命的解释有没有合理性,其本身就是徒劳的,因为若知合理谁还会去算命?所以关键是李老先生为何信之?那才是驱使李老观念的心理动机。

奇特的感觉来自李文浩自身的奇异人生观。在与中国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传统理念完全不同的意大利,李文昊却自然地生成了和遥远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的,甚至是比很多的中国人还吻合的人生观。李文昊的思维习惯不是传说里意大利式的浪漫,而是东方中国式的思辨。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什么一个意大利人会在遥远的西方,产生出中国文化的理念?当你为之困惑,在自己难以找到更合理解释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可能会感到算命的前世的说法似乎有点道理了呢?所以听起来不靠谱的事情,一定有其靠谱的可以理解的那一面。

  李老很在意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经历。上小学的时候,妈妈总是为他准备一份加餐的盒饭。然而李文昊却总是把这份洋溢着母爱的美味盒饭,送给街上的流浪汉吃。李文昊认为自己不吃课间加餐,忍一忍就可以吃到午饭,但是流浪汉们却可能是一天只有这一顿饭。幼小的心灵有如此仁爱的境界,让人理解李文昊传播文化教育的心理起始原点,也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李文昊在看重理性思维习惯的西方文化环境里,自我看重人性化思维的东方文化的心理基础了。其实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要有蜡烛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自我牺牲精神、要具备人文奉献的心理基础。很多人的职业道德是后天培养的,而李文昊是天生具备这一切。

他的文化修养深度使他理解,智者不言,言者不智的境界。他的文化思维特点让他认同,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更智慧的寓意,他不但相信中国传统的医学理论,还身体力行地尝试过中国式的食疗。然而李文昊毕竟是外国人,不同文化的熏陶,还是让他表现出和节目里其他人中国式思维的不同。

节目中主持人和观察员都对李文昊创办的华尔街英语,小范围高收费的办学特点提出了各自的疑问。这是很正常的提问,因为在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低价格人数化规模不是可以利益最大化吗?然而此问题的问答,却让人意识到中国和其他国家关于企业思维另外的某些差异。

按照中国大众的企业习惯思维,搞企业自然会想到有规模;有了规模自然会想到全方位经营;有了全方位经营自然会想到要走向世界了。然而国外的许多企业一般在没有自身可能的条件前,是不会怀有如此远大的目标理想的;甚至许多企业家非常现实地局限于自身的实力,非常注重客户的市场细分;也不是所有人都把大而全的多种经营,当成企业最好的模式理想。现实中,华尔街英语要在中国真走低价格、规模化的路,它真的有能力竞争过国内的同行吗?

国内的不少企业家会认为,自己能在某一个行业取得成功,也应该能在其他行业取得成功。能在国内成功也一定能在国外成功。然而国外的许多企业家是不具备这样的乐观和自信的。所以当主持人和观察员热情地希望李文昊能发明一套新的语言教学,把中国语教学反向传播到世界的时候。李文昊很没有气魄地解释说,我花了一生的时间才在英语咨询方面有了一点点的成功。那言外之意是说语言咨询的教学成功不是说搞就搞得行的,我有了英语教学的成功,不一定就可以在中文教学方面也取得成功。

对比中外关于企业家的思维,感觉是有社会背景差异的。在我国,人们很自然地接受人定胜天的精神气魄,也相信面对市场规律信心比金子更重要的理念,大家也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在政治信念足以创造出理想人生的不断教育中。中国似乎比外国更强调人和精神的能动性,也似乎更依赖政府对经济的组织行政力量。虽然各国有自己的国情,好坏对比不是一般人的判断,然而社会思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这样的差别也表现在年轻人的层面。有些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高等教育,本科毕业就像中国的高中毕业一样普通,虽然不能完全说专业无用,特别是对待那些技术要求高的专业。但对多数大学生来说,不少没有所学专业决定就业的压力,大多数国外企业招人也不象我国那样,强调局限于文理各具体的专业,大学生们也不在心理上感觉自己是特殊性的群体。在国外反而有时,本科以上学历会比本科生难找工作。因为高学历的专业性高,企业的工资成本也高。

节目里有一位女学生发言问李文昊说,您总是强调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和自我奋斗是如何理解呢。这使我想到前几天电视新闻里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报道。没有人会认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是错误,但要清醒地认识创业成功的几率有多少?创业对很多行业内人士来说也不是100%成功的事,对那些没有社会、市场经验的大学生,成功的几率有多大可想而知。难道自我奋斗就可以不顺其自然了吗?对中国的企业,对中国的大学生和社会大众来说,人们如何才能合理定位人和社会,理清主观与市场规律的关系问题,或许是一种长远的社会思考。

在波士堂的节目里,虽然主持人和观察员热情地希望李文昊能发明一套新的中国语教学,只是大家对李文昊的一种信任和期望,并没有什么过分要求和什么不合适。但若要当真,并从企业具体实施的角度去思考,让一个不懂中国话的外国人去尝试中国话推广,对谁来说不是很勉强的事呢?

有位有国外生活经验的朋友对我说过,刚出国的时候,自己认为外国人做事太守规则,没有中国人的活跃思维、想象力,也缺乏自我的超自信。在国外生活长了,却发现不是自己民族自尊心希望的那样,中国人都很聪明,外国人都很傻那么简单呢。国家民族其实和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长处短处,也有各自民族的优缺点呢。很多关于国家治理,经济发展,企业管理的理念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不应该简单否定的,是世界人类共同应该享有的财富呢。长期的国外生活,是让我的这位朋友看世界更客观了,还是变得有崇洋媚外的因素失去了自我?我无从判断。只是认同他说的,一个人的优点恰恰就是一个人的缺点呢。难道不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