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晖:无可救药地爱电视

(2009-06-28 11:57:41)
标签:

杨晖

博士

波士堂

上海

夜晚

爱电视

娱乐

财经

分类: 《波士堂》节目预告
杨晖:无可救药地爱电视

 
   

 

     唯众传播总裁杨晖,一个隐藏在《波士堂》、《上班这点事》、《谁来一起午餐》、《智赢天下》、《大声说》背后的电视人。她策划的节目能把高高在上的BOSS们变得亲民,也能把创业者瞬间推上人生的对决台。更重要的是,她让越来越多的上海观众爱上了财经节目。

    有个员工曾在年终小结里这样写道——这一年工作很开心,就好像“每天跳着舞去上班”。她的老板看过后回复:“我比你更快乐。我不仅跳着舞上班,而且跳着舞下班。”
    这不算是句客套话。因为这位老板——上海唯众传播总裁杨晖,某日下午身陷在绵软的沙发里,带着永不消失的和善笑容对记者宣告:“我无可救药地热爱电视。”所以,她才能怀着一种旋转舞步般的轻快和满足,走过了电视制作的16年历程。
   “电视就是一场马拉松,每一个节目都是接力棒,我的职业生命也由它们丈量。如果不想退休,就得不断推出新节目。”
    从湖南卫视时期的《新青年》、《岳麓书院千年论坛》,到C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创办的财经媒体)时期的《决策》,再到自己公司制作的《波士堂》、《上班这点事》、《谁来一起午餐》、《智赢天下》、《大声说》,“杨式节目”几乎个个深入人心。这场马拉松,她跑得还不错。

 

让财经节目可口又营养


    在《波士堂》之前,电视观众不曾发现,自己也能看懂财经频道的节目并乐在其中;在《上班这点事》之后,大家又深切感受到,原来财经节目和自己如此密切,昨天还在对面修电脑的“王同学”,明天就成了电视上痛说实习经历的“王先生”。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就是杨晖。听说她是位女总裁、女博士,不少观众表情惊讶。
    “以女性的视角看刚性的财经,更细腻生动、更人性化。所以我提出‘商道即人道,财经也轻松’。”不太会理财的杨晖,尝试用一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式,软化财经节目的专业性。“我想告诉大家,财经节目也可以充满娱乐精神,可以很IN。”
    在《娱乐至死》一书中,美国传播学家尼尔·波兹曼曾对电视节目的低俗泛滥提出警告:“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杨晖希望自己的节目不是快餐,不是供人调笑,而是“可口又营养,好看又有用”。
     在她的影响和要求下,公司的导演们习惯了“外表娱乐,内心严肃”,习惯了用挑战、质问的方式表达对嘉宾的喜爱。这也是《波士堂》当初成功的因素之一:将老板们平民化、人性化,挖出他们真正有价值的部分,而不是把他们“妖魔化”、“神圣化”。
     虽然是业内行家,但杨晖现在已不插手公司节目的制作,包括邀请嘉宾。在定完最初的节目性质、框架后,她把一切下放给“80后”导演们,任其自由发挥。“我的激情和大家在一起,具体的过程就留给他们享受吧。”
    不过她的个人博客俨然就是公司宣传的前沿阵地,不仅随时插播各档节目台前幕后的花絮,为大家摇旗呐喊;遇到难得的嘉宾,她还会和大伙一起High。日前,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来到上海,在《波士堂》的录制现场坐足4小时,令杨晖兴奋不已,一连三篇日志都以此为题。“他的外表嬉皮,内心严肃,和《波士堂》风格很像。他的到来也把这个节目带上了新高度。”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2004年之前,杨晖是湖南卫视节目中心最年轻的副主任,“电龄”11年,作品拿过不少奖,她的《新青年》与《快乐大本营》并列名牌栏目。但为了能“更自由地表达自己”,她最终选择了离开。
    离开长沙后,她先去了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差不多同一时间又拿到了CNBC亚太中国区项目经理的Offer,于是开始了两年多的“双城记”:通常周一周二在北京上课,坐周二下午的飞机来上海工作,周末再回去泡图书馆。
    “读书让我对整个电视产业形成整体的理解和判断,而CNBC的工作增加了我的管理经验。到最后水到渠成,就自己开了公司。”
     虽然工作的城市几经变化,但她确定的节目主要受众群——白领、精英、中产阶层——这么多年未曾改变。“我一直为这群人服务,他们有理想有激情,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受众群感兴趣的话题,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活各方面,都成了“杨式节目”的创意来源。这也是杨晖坚持原创性的“法宝”:《波士堂》细数中国过去30年的企业家;《上班这点事》变《波士堂》的观众为主角;《谁来一起午餐》旨在为中国下一个30年培养企业家;而今年的《大声说》定位“中国第一档电视文化批评脱口秀”,还原互联网生态,是“TV2.0”——让大家都有电视发言权的试验田。
    杨晖说电视一旦播出就没有秘密,所以核心竞争力永远在下一个节目。“一定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公司成立至今,平均4~6个月推出一档新节目,全是原创作品,这是她对员工和自己的要求和坚持。“我把原创作为企业文化,就像DNA基因,新加入的人压根就没想过要抄别人的。”她觉得抄袭国外节目费时费力,因为先得消化它,再想办法和本土对接,“有这时间,足以创出一档新节目。”
    杨晖热爱电视,因为它能把自己脑子里的想象演绎成真实,而且充满挑战——你说好没用,大家都喝彩才可以。她的目标是,打造中国一流的节目内容供应商。
    “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有一颗敏感的心,这个时代千变万化,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种变化。”

 

这个女人很上海


    杨晖曾在博客里贴出两张自己的对比照,一张是2004年6月初乍到上海,头发扎起,充满活力的样子;一张是几年后挽着披巾,一头波浪卷发的优雅样,配以图说:“这个女人有点上海了吗?”
    其实来上海前,她曾写过一篇文章批“小资”:“你会像美国人自豪地说‘IloveNew York’那样说‘I love Shanghai’吗?”言下之意是NO。但将事业的重心和家庭都落在上海后,她开始转变,“做电视把你忙到不分男女,但在这里,至少我可以把自己当女人。”上海给了她这样的启示。看话剧、逛街、喝茶、参加朋友家的派对,甚至一年换一次租房,选择不同的居住环境,这些构成了杨晖喜爱的生活方式。现在她会说:“小资有什么不好?至少我‘LikeShanghai’。”
    杨晖的电视事业和生活很难截然分开。她的办公室既像书房又像会客厅,某个抽屉里还藏满了她喜爱的娃娃玩偶,“因为做过很长时间少儿节目。”每当公司来了小朋友,她就会挑一个相送。
    虽然不管节目具体操作,但作为总裁,她还是很忙碌,除了保证自己一天有7小时的睡眠,其余时间大多交给工作。助理常常会在半夜收到杨总的短信或邮件,并不是立即就要办,只因为杨总晚上也习惯办公。
    中文系出身的杨晖当然也向往轻松悠闲的自在生活,写过“生命中某个瞬间也需要简朴,那就走走吧,去乡下的小餐馆吃饭,短暂地体验与过路司机攀谈的轻松……”的句子,但现实中,旅行常常成为奢望。
    “希望我空余的时间越来越多。”为此她偷偷做过试验,发现没有自己,公司和节目流程也都能井然有序。这让她看到了一丝偷懒的曙光。不过这些心思还不能大白天下,不是怕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而是怕“旅行回来要带的礼物太多了背不动”。天秤座的杨晖一向做事周全,不想遗漏任何一个小细节。

 

                                       文/《上海壹周》记者卢晓欣摄影/本报见习记者王雅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