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芒种节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到“到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第二十九回写到“四月二十六日”,未写时辰)。
那么,这个第二十七回的芒种节写的是那一年的事情呢?
著名学者、红学家、诗人、作家、书法家周汝昌先生(1918-2012)在《红楼小讲》中考证为乾隆元年(1736年),而著名建筑学家、红学家、诗人张良皋先生(1923-2015)《〈红楼梦〉中的神秘芒种》一文揭示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未时(13-15点)芒种,即为康熙四十五年。文中,张先生据《三元甲子万年书》载有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四月小,二十六日庚寅,亥初一刻四分芒种。”否定周先生乾隆元年说。我觉得,仅凭时辰不符,而否定“周说”也值得商榷。周先生对时辰不合的解释是:“普通遇节气,无人细记时刻,只记日期。‘未时’云者,乃雪芹随手拈来补足之语。”(见张文)周先生的解释也难说不合理(我对当时是否“细记时刻”不得而知)。
对于两先生的争议,我有下列认识:
1、亥时交芒种节如何饯花?
既然有芒种饯花的习俗,那么四月二十六日亥初一刻四分(21:04)芒种,怎么举行饯花仪式?我觉得应该四月二十六日饯花而不能等到四月二十七日,那四月二十六日饯花也得白天吧?如果是白天最好是巳中-申末(10:00-17:00),最好是未时(13:00-15:00),未时饯花天气暖和,又可以表是对好的留恋,饯花早了不惜花,晚了不重视。
2、需要考证哪个说法更符合原著
张说为1706年,周说为1736年,相差30年,结合历史红学家以及红学爱好者有义务也有能力考证出哪个说法更符合原著,这与发生在前后一、两年的事情不一样,时间太近了有些事考证不清,有些事本身就是跨年的,更是考证不清。
3、需要考证历史事实还是小说家言
《红楼梦》所描写的芒种节的情况到底是与历史事实有些关联还是小说家言呢?这需要作考证,如果仅仅是小说家言,那往历史上附会显然是荒谬的。我的工作中有一句令人发笑的话,叫作—“假资料,真研究”!
4、避嫌问题
如果假定周先生乾隆元年说是正确的,他说时辰是“雪芹随手拈来补足之语”,我觉得也可能是为了避嫌而故意为之。
一般来说,唐朝政治开放、皇帝的气量大,唐朝的文人写作较为自由,有些诗文直接讽刺皇帝,如“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李白《阳春歌》)“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杜甫《秦州杂诗》)“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白居易《长恨歌》)相反,清朝的皇帝为满族人,文字狱很厉害,特别是康雍乾三朝更厉害,以至于众多文人从事小学(文字、音韵、训诂)、考据等研究,为了逃避现实、力求避祸,出现了“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龚自珍《咏史》)的无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