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谈 知 行 关 系
知行关系是哲学的永恒命题之一,尽管先贤做了种种解说,其本质还是难以说清楚。知行关系有如“爱情”,始终是不变的文学题材之一,从古到今不断吟咏,没有穷尽,而且不断花样翻新。我认为,知行关系大概可以分为“先后”、“难易”两类。
1、前人对知行关系的认识
1.1、知行的先后关系
程(程颢、程颐)朱(朱熹)认为“知先行后”,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以知为行,销行以归知”,王夫之认为“行可兼知”等,不一而足。
1.2、知行的难易关系
《尚书·说命中》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说法,即“知易行难”(白话大概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一论断成为中国的传统。孙中山提出了著名的“知难行易”说。
2、本人对知行关系的认识
2.1、知行的先后关系
首先如果搞一个项目,最好先进行一些调查、了解,目前的现状如何、有哪些困难?这些困难会不会阻碍我们“行”,这样有利于避免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半途而废。实际的工作中,由于环境、个人能力等因素影响,有些事情我们没有能力完成,到底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一句话也说不清楚。这样的“知”其实也是“行”,不过更偏重于“知”罢了。
其次,如果确认我们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就应该坚定信心、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必定可以达到光辉的彼岸,万万不可中途退缩、劳而无功,或许还会贻笑大方。在“行”的过程中,不断再认识“知”,达到“知行”并举、“知行”相融、“知行”并进的境界,最终达到“知行合一”,高质量的完成工作。
最后,通过知行过程,总结“行”的成果,进一步反推“知”、升华“知”,用取得的“知”来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通过量的积累,取得阶段性质的飞跃。应该知道,“知”“行”永无止境,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永无止境。
2.2、知行的难易关系
到底是“知难”还是“行难”,一句话也说不清楚。有些事“知难”,有些事“行难”,有些事“知行都难”,这也是由事情本身、自然社会环境、个人能力决定的。我们常常遇到,“看看蛮简单,学学三四年”的事、有些看着困难、无解,但是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困难,有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类事应该多),有些事说起来难做起来容易(如呼吸过程,要是讲清楚,需要很大的篇幅,但人人会做)。
知行的难易关系如此复杂,我们该怎么办?首先正确认识自己,老子云“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对于自己的综合能力、综合环境因素要有一个恰当的评估,这样我们做事时相对于我们的难易关系就好确认了,就可以在有限的人生里做出与之相应的成绩;否则,评估太低、太高都不能达到理想的人生,都会有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