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批判

(2013-06-12 21:49:55)
标签:

胡适

王国维

韦政通

黄侃

蔡元培

文化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批判

 

      胡适先生的成名作《中国哲学史大纲》问世以来影响巨大,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都躲不了这一本书的影响”,我觉得他在哲学领域的影响应与王国维著《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在词坛、曲坛上的影响相似。

     但是,对胡适先生以及他的著作,批评者屡见不鲜!

     孔子曰:“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胡适先生也不例外,而且极其好名,就像哲学家冯友兰所谓的“四类人”(圣人、贤人、功利之人、自然之人)的“功利之人”,不像个学者。对于他的这种“非学者式生活方式”,哲学家韦政通(1927.12.6-)评价曰“胡适四十岁死了完全不影响他的历史地位,后三十年差不多等于白活。”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黄侃(1886-1935)则对《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提出了批评。黄侃见书仅成上半部,全书久未完成。便在中央大学课堂上说:“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们不解,问其原因?黄侃道:“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面没有了也。”

     笔者对这本书有以下看法。

     1、名不副实,即书名和内容不相符

    书名是《中国哲学史大纲》,而内容只是先秦的哲学史,书中有些内容是不是哲学,对于我这外行来说,也不清楚。我们知道,有时哲学(哲学家)与思想(思想家)交叉重叠,当然哲学家、思想家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比如,我理解哲学家需要回答世界的本源,而思想家没有这个义务)。

     鉴于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马中著《中国哲学简明读本》、杨国荣主编《中国哲学史》都是或详或略地叙述了从古到今的哲学历史,因此胡适著作改为《先秦哲学史大纲》比较合适。

     2、胡适先生完全可以写出名副其实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蔡元培给该书写的序言落款时间是“中华民国七年八月三日”,即1919年8月3日。该年胡适先生(1891-1962)仅28岁,他有足够时间完成秦以后的哲学史研究。更重要的是,他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研究,因为“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蔡元培《序》)只是可惜,只因好名,人、书为人诟病。

      胡适先生是了不起的学者,笔者很喜欢他的词句,如“……从今后,要那么收果,先那么栽。  ……葫芦里,也有些微物,试与君猜”(胡适《沁园春·二十五岁生日自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