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良渚文明“就是夏朝文明(一)
(2011-03-16 16:53:46)
标签:
《夏朝文明》少康玉璧揭秘良渚文化夏朝文明文化 |
分类: 震旦支那即夏朝文明 |
“良渚文明“是過去一直被認爲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具有五千多秊歷史的良渚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遺址。在公元1935秊由何天行先生首先發現,而公元1936秊由施昕更先生則爲第二位發現者,因爲發現于余杭市良渚鎮,因而得名,距今約5,300~4,300秊。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佈於太湖地區。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的地域內,分佈著以莫角山遺址爲核心的良渚古城等50餘處良渚文明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可謂內涵豐富,範圍廣闊,遺址密集。陶器以黑陶爲特色,製作精美,有的甚至塗漆。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璧、琮、璜、珠、管、蟬。其中玉琮個體大,有的高達18~23cm,上面雕刻有被考古學家們籠統地稱爲所謂的“圓目獸面紋”的各類寓意明顯而深刻的所謂“神祕主義”的圖文寓意畫,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形狀爲內圓外方,與古代的陰陽祥和的思想與寓意完全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獸的神人形像和神人獸合一的圖文寓意畫的形像,充分顯示了中國自上古時代延續至今的“皇(王)權神授”、“替天行道“的思想。同時,無論是玉琮,還是被稱爲“玉冠狀”頭飾的“玉頭銜”,乃至所有的珠、管、璧、璜、琮、蟬的圖案都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區別,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想刻什麽就可以刻什麽的。這一點我們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們似乎都有點忽視的地方,或者是受所學專業的局限,未能從多個角度去審視這些玉器上的圖案的寓意。正是這些玉器上的不同刻畫的圖文寓意雕刻藝術,爲世人展開了“良渚文明“的神秘面紗并不屬於“良渚古國”文明,而是屬於我們已知的,但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文字學家們還未能證明的“夏王朝文明”,最低起碼,“良渚古城”建立的距今4042秊左右就應該屬於夏朝文明了。這是筆者依據考古學家們對於良渚古城的勘探考古碳十四的考古秊代得出來的結論。根據報導:
4000年前的城牆比西安古城牆寬兩到四倍
這座古城,大致以良渚遺址區內的莫角山遺址(上世紀90年代初發現)為中心,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淨的黃土,夯實。
根據城牆中出土的陶瓷碎片,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也就是說,距今4000年以前。
而這一點說明了“良渚文化”、“良渚古國文明”的說法,是太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節選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