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章“良渚文明“就是夏朝文明(一)

(2011-03-16 16:53:46)
标签:

《夏朝文明》

少康玉璧

揭秘

良渚文化

夏朝文明

文化

分类: 震旦支那即夏朝文明

                                

 魏文成 著

“良渚文明“是過去一直被認爲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具有五千多秊歷史的良渚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遺址。在公元1935秊由何天行先生首先發現,而公元1936秊由施昕更先生則爲第二位發現者,因爲發現于余杭市良渚鎮,因而得名,距今約5,300~4,300秊。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佈於太湖地區。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的地域內,分佈著以莫角山遺址爲核心的良渚古城等50餘處良渚文明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可謂內涵豐富,範圍廣闊,遺址密集。陶器以黑陶爲特色,製作精美,有的甚至塗漆。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璧、琮、璜、珠、管、蟬。其中玉琮個體大,有的高達18~23cm,上面雕刻有被考古學家們籠統地稱爲所謂的“圓目獸面紋”的各類寓意明顯而深刻的所謂“神祕主義”的圖文寓意畫,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形狀爲內圓外方,與古代的陰陽祥和的思想與寓意完全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獸的神人形像和神人獸合一的圖文寓意畫的形像,充分顯示了中國自上古時代延續至今的“皇(王)權神授”、“替天行道“的思想。同時,無論是玉琮,還是被稱爲“玉冠狀”頭飾的“玉頭銜”,乃至所有的珠、管、璧、璜、琮、蟬的圖案都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區別,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想刻什麽就可以刻什麽的。這一點我們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們似乎都有點忽視的地方,或者是受所學專業的局限,未能從多個角度去審視這些玉器上的圖案的寓意。正是這些玉器上的不同刻畫的圖文寓意雕刻藝術,爲世人展開了“良渚文明“的神秘面紗并不屬於“良渚古國”文明,而是屬於我們已知的,但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文字學家們還未能證明的“夏王朝文明”,最低起碼,“良渚古城”建立的距今4042秊左右就應該屬於夏朝文明了。這是筆者依據考古學家們對於良渚古城的勘探考古碳十四的考古秊代得出來的結論。根據報導:

4000年前的城牆比西安古城牆寬兩到四倍

  這座古城,大致以良渚遺址區內的莫角山遺址(上世紀90年代初發現)為中心,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上面堆築純淨的黃土,夯實。

  根據城牆中出土的陶瓷碎片,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也就是說,距今4000年以前。

                ——陳奕浙江良渚發現4000年前古城 價值直逼殷墟》

而這一點說明了“良渚文化”、“良渚古國文明”的說法,是太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而這一點說明了“良渚文化”、“良渚古國文明”的說法,是太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稱謂了,因爲良渚玉器爲主的文物表明,這一遺址的上古人類生活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文明程度,不僅可以稱之爲“良渚文明“,完全可以稱之爲“王國文明”。“良渚文明“的錢山漾一地出土有絹片、絲帶和絲線,是中國遠古時代最重要的家蠶絲織物,表明在良渚文明時期早已已經養蠶紡綢了。此外,還發現了許多祭壇遺址,如余杭瑤山遺址發現的祭壇,平面呈方形,從裡向外爲紅土臺、灰土圍溝和礫石臺,週邊的邊長約20米。祭壇周圍一般都有大墓,可以肯定是良渚時期的人們祭祀祖先的地方。曾參加過世界遺產評定工作的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北大教授俞偉超先生在浙江省余杭市實地察看了良渚文化莫角山、匯觀山、土垣等遺址後再次強調:“良渚文化”遺址群是實證中華五千秊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準的地區之一。具有極爲重要的歷史價值,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完全有資格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的存在,使中華文明有了一塊可以與古埃及、古美索不達尼亞(兩河流域)、古印度文明遺址並列的文明聖地。

 原本本書不是歷史論著,本來主要是爲大家揭開考古學家們、歷史學家們、文字學家們難以理解的、與文字考古有關的,出土文物上的被稱之爲“刻符“、“記號”的玉器陶器上的文字,還包括上古時代留下的所謂的“神秘”的“神人獸面紋”的圖文寓意畫的神秘面紗的。而公元20071129,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在杭州宣佈,良渚文化核心區域發現一座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的古城遺址——“良渚古城”。被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們定位爲上古時代都城級的“良渚古城”,因爲在公元20081213日,杭州市臨平玉架山遺址上出土的玉璧上的所刻的: 這兩個字,竟然被筆者破譯出來了。原來這來個字竟然就是墓主人的姓名的刻字:(小+山)(口+)。而與之同音的上古歷史人物只有一個,就是夏朝的第六位帝王。於是一切都由於這個歷史人物名字的被證實,不僅可以證明“良渚文明“遺址,竟然是屬於夏朝文明的遺址。而且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們日思夜夢的夏朝古都——禹都夏邑,竟然就是“良渚古城”。至少是這個叫做“(小+山)(口+)  ”帝王時代的首都,因爲歷史古籍記載夏朝曾經多次遷都。但是據專家對於良渚古城的研究,“良渚古城遺址”一直為其首都,而而沒有當衆被廢棄的的時期。那麼這個叫做“(小+山)(口+)  ”的帝王究竟是誰呢?爲什麽因爲這個名字的出現,筆者就可以肯定“良渚古城”就是夏朝的首都禹都——夏邑呢?并由此而斷定“良渚文明“就是夏朝文明的核心部分呢?原本想把這些問題留給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們,但是筆者已經等不及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們的證明了。只好越俎代庖,班門弄斧、關公面前耍大刀了。“弄”得不對的地方,“耍”得不好的地方,敬請大方之家們不吝賜教了。如果筆者不說出這一發現,而解開這個歷史的神秘面紗的話,很有可能將會是這一中國的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將永遠得不到正確的認識了,因此,筆者只好當仁不讓了!(原文的古文字圖片不能顯示,先用文字代替)

*(節選自學術原創《夏朝文明》,版權著作權所有,翻版抄襲者必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