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米米一岁十个月执拗期自我意识排解育儿 |
分类: 成长历程 |
2-3岁的孩子常出现的成长烦恼大概有四个方面。
一是秩序敏感期。儿童内在的秩序不能被成人所理解,使儿童感到痛苦。
二是儿童想要达到的目标是自己无法达到的,使儿童感觉到伤心和生气。
三是儿童在与成人互动时发现不能够被成人理解,但自己又不认可自己不被人理解,这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产生的痛苦。
四是发展环境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造成儿童无聊,迷茫和压抑。这种情况儿童不会通过大哭大闹去表现,会出现吃手指头,触摸身体的一个部分,或者出现一种近似于强迫症的退化现象。
——摘自李跃儿《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关键期关键帮助》
事例一:天暗了,开灯。灯刚开,米米不管在做什么事,马上会跳起来,急巴巴带着哭腔地叫“关了,关了”。
类推:有什么事(出门了,上楼了,关门了,关灯了……),行动前一定得请示,未经批准不可擅自行动,否则意见大发了,不依不饶。甚至看《花园宝宝》时,喜欢看小点点,出来的偏不是,于是又摆手又跺脚地叫“不好看,下去!出去!”
事例二:下楼遇见楼下弟弟,妈妈和弟弟多说了几句话,米米脸色立马沉了下来,伸手要求妈妈把自己抱起来。
类推:弟弟到家里来玩,只要弟弟伸手去拿东西,哪怕自己并不打算玩这样东西,米米也会马上冲过去抢回来,然后放在自己的监控范围内。
事例三:早上起床妈妈泡完奶,递奶给米米的时候顺手把被子掀在了边上准备叠被子(以前这动作都是爸爸做的),米米立刻开始大哭,并叫妈妈“走开”,同时拒绝喝奶。
类推:阿姨试着把脚放进妈妈的鞋里,米米大急,“妈妈的,妈妈的”,把鞋拿到一边去。
事例四:米米在转圈玩,转得太过火,爸爸怕他摔跤,伸手拉了一下,米米开始大哭,拒绝要爸爸再碰自己。
…………
米妈感觉米米应该进入某个时期了,那天在群里讲了几件米的事,有妈妈提醒:是不是进入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了?是呀,米妈方想起来,曾经有一两次米米含混地用“我”称呼过自己,但之后没再出现,米妈也未往心里去。难道……真的……进入这人嫌狗不爱的执拗期了?进入是迟早的事情,但没想崽崽会现在就开始呀:你妈我还没准备充分呢!可是,米米不等妈妈准备充分呀。咱先走一步是一步吧,还好米崽子的表现还不算明显,顶多算初期罗,米妈希望米米会一如既往地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李跃儿说:执拗期最关键的是让宝宝觉得快乐。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啊。还真得时时站在米米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目前米米表现的其它要求都还好办:要请示咱就请示呗,要秩序咱就秩序呗,问题就是大吵大闹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只有让他把情绪发泄出来,学会自我排解了。
事例三时,米妈还没琢磨出来,结果小子嚎得越来越厉害,干脆把妈妈推开,保持安全距离三米以上。直到爸爸进屋抱着喝奶才算了结。其后,米妈开始猛翻书,狂寻解决办法。
事例四是今天晚饭后的事情,米爸手刚碰完米崽,小子立马开始大嚎,声音高八度,米妈决定试试让米崽学会自我排解的方法。
米妈伸开手,叫米米“宝宝到妈妈这里来吧。”米米稍顿了一下,还是决定趴妈妈身上再嚎。
让米米在怀里干嚎几声后,问米崽:宝宝是生气了吗?米崽不回答,一副胸有怒火的样子,米妈再继续“宝宝转圈转得很开心,爸爸把宝宝打断了,宝宝很生气是吧?”米米停了半秒钟的嚎叫,点头,然后接着嚎。
“米米是在对爸爸生气吗?”看来崽崽只是觉得生气,但还没有找到生气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被干扰了有失败的感觉而烦恼?米妈想替他找到出口。米崽停了嚎叫,一脸迷茫地看着妈妈,最后肯定地转过头去指着米爸:“爸爸!”说完之后转头接着嚎,不过嚎叫声已经小了许多。
米妈接着罗嗦:“宝宝生气了。宝宝生气了就要大声说出来哦,来跟妈妈一起说‘宝宝生气了’!”
米崽觉得这句话很好玩,跟着大叫了一声:“生气了!” 叫完之后情绪好转许多。嘿嘿,看来有效哦。米妈决定再强化一下。
“宝宝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就要对着爸爸说‘爸爸,宝宝生气了’!不然爸爸怎么知道宝宝生气了呀?”
米米转头对着米爸说:“爸爸,生气了。”(这话对米崽还复杂了,掉主语啦!) 米爸笑着答道:“爸爸不生气。”米妈和阿姨都开始笑,米崽也跟着笑起来。
米崽还腻在米妈身边,米妈又讲:“那宝宝去给爸爸说‘爸爸给宝宝说对不起’。”(这话叫一个复杂,想来小子也说不全。)
米崽笑着着跑米爸边上:“爸爸,对不起。”米爸顺口应“没关系。”(整个弄反了!笑翻一屋人。)小子念叨着“没关系”又开始琢磨别的东西。
看样子效果还不错,准备再接再励,希望米崽找到情绪排解方法后会顺利解决这一时期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