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米米担当摔跤自省育儿 |
分类: 妈妈感悟 |
听多了现在孩子的指责,指责社会,指责学校,指责老师,指责同学,指责父母……总之,是指责一切可指责之人之物。很擅长找外因,一旦有不如意之处,必定能找出一大堆外因来,但内因呢?少有说起。曾经叫学生做过自己的SWOT分析,外部威胁与自身优势倒还头头是道,特别是威胁,一副不写上一页纸不罢休的感觉;写到外部机会与自身劣势,倒言之泛泛。
无疑,外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诚实地说,现实环境中的确存在着种种不公平不如意不对称的情况,但,指责解决不了问题。米妈一向认为:若想改变环境,必先适应环境。这环境你都呆不下去了,直接蒸发了,还有机会改变吗?
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最初来源于父母、家庭,而这种认识,也必将影响孩子一生对事对物的态度。米妈希望米米不会长成一个只问责于外部,最终陷入不满与无休止的抱怨。这样的心态,如何能生活愉快?米妈对米米的期望:快乐生活。
学会担当,方能学会自省,学会自省,方能少了抱怨,少了抱怨,方能快乐。
扯远了。
写这篇文文,是源是上一篇,因为讲到米米摔倒后第一反应是讲“跑快了”。这种反应可能与许多宝宝的反应不太一样,主妇叫写写如何培养米米这种担当感的。
就拿摔跤来说吧。摔跤是小孩子的常事,“不摔长不大”,呵呵。以前写过,米崽走路是完全自发完成,摔跤那是常见的事。摔跤之后孩子的一般表现都是张嘴大哭。其实小宝宝个矮体柔,真正摔狠的时候很少,这种哭,一半是痛的,一半是吓的。家里有老人的,最常见的处理方法便是赶紧抱起宝宝来,顺便再狠狠打地板打桌子等等,一边打一边说:“都是它不好,把宝宝给弄摔跤了,打它,打它。宝宝不哭啊。”现代的父母,则侧重于培养宝宝的勇敢精神,常说的话是:“宝宝真勇敢,自己站起来。”或者,装着没看见,让宝宝自己去处理。
打地板的做法,是米妈坚决反对的。米妈认为,宝宝的担当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培养。这种处理方法,无疑是给宝宝一个暗示:如果我遇到什么不如意的,肯定是别的东西不好造成,应该惩罚那些东西。因此,米妈坚决反对家里人采取这种方式处理。
而激励宝宝自己完成起身,米妈相当的赞成,但觉得还差了一点点,那就是和宝宝一起寻找为什么会摔跤的原因。
小宝宝摔跤后处理步骤(小宝宝指两岁以前的宝宝,大宝宝一般没这么麻烦,自己解决了事,呵呵):
第一步,给宝宝足够的缓冲时间。哭是自然的事情,咱要撞了头不也得“哎哟”几声?让宝宝先把最初的情绪发泄出来。
第二步,让宝宝站起身。一般自己站起来是没问题的啦。接下来和宝宝一起检查浑身上下是否有受伤的地方。作用有三,一是了解情况,万一真给摔着哪里了,还是要处理的;二是时间缓冲,转移宝宝注意力,降低痛觉;三是心灵抚慰,让宝宝明白妈妈是关心着他的。
第三步,和宝宝一起讨论为什么会摔跤(太小的还不会表达的宝宝则是单方面的分析)。妈妈告诉宝宝摔倒的原因,提醒宝宝下次要注意这个地方。会说“是”“不是”或者会点头摇头的宝宝则以提问方式进行。米妈的对话通常如下:
“宝宝刚才摔痛了吧?”“是。”
“是摔哪里了呢?”米米指摔跤的地方。
“把宝宝哪里摔痛了?”米米指摔痛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里有什么东西呢?咦,这里什么都没有啊。宝宝看见有什么东西弄倒宝宝了吗?”“没有。”
“哦,那一定是宝宝跑得很快吧?”“是。”
“宝宝能跑这么快,真棒。可是跑得太快很容易摔跤的,宝宝下次要注意了哦,好不好?”“好。”
当然,也有可能摔倒的原因的确是地上有凸起物,这种情况还真不是少数。那时的对话通常会变成:
“宝宝,这里有个石头呢,宝宝是碰着石头才摔的吗?”“是。”
“是石头不好吗?”“是。”
“可是石头本来就是在这里的呀,对吧?”“对。”
“宝宝跑得很快,可是没注意到地上还有别的东西,所以会摔跤。那咱们下次跑慢一些,要看着前面的路哦,好不好?”“好。”
米妈的问答方式肯定不是最好的,但米妈认为这一步骤却是最重要的。其一,出问题不要紧,咱得找到出问题的原因,这是个习惯养成;其二,宝宝摔跤多半是自身发育还不到位,“走没学好就学跑”闹出来的,因此责任大部分在自己啦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ZHE1SIGG.gif,和宝宝一起分析原因,帮着宝宝找对原因,同样是对宝宝分析能力的培养;其三,自己的问题自己承担,小宝宝因为未经事,所以对很多事的后果有畏惧感,包括撒谎这样的行为多半也是由此开始的,先和妈妈一起找出原因,发现明白自己的问题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宝宝的担当精神自然而然出来了。
最后,其实也是蛮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的担当感。如果宝宝摔跤是妈妈不小心弄着的,那妈妈在分析原因时也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告诉宝宝下次妈妈会注意的。言传不如身教,时时都需注意。
命题作文,姑妄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