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洋街
(2018-10-26 08:31:08)
标签:
阿咚布拉格慕尼黑萨尔斯堡维也纳 |
分类: 数码像素—影 |
分享一些我在欧洲三国几个大城市的街拍。有捷克的布拉格、德国的慕尼黑、奥地利的萨尔斯堡和维也纳。其实萨尔斯堡不是大城市,只是因为此行中落脚的大城市太少了,也把它拉进来。帖中我尽量用简单的几句话介绍一下对这几座城市肤浅的认识。第一件工作是挑选片子。真多!有的是反映一件事的简单记录,有的是更关注景观,有的只是形态好,有的是色彩和光影,有的……我都搞不明白当时为什么下了快门。居然一下挑出了700余幅,多得狗都烦了。我给自己下了个指标,每个城市拿出7幅。
【捷克 · 布拉格 】
50年前,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让我知道了这座城市的名字。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一个来自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把这座古老的英雄城市当作欧洲之行的第一个落脚点。布拉格古老、结实、美丽,充满着浪漫、闲情、艺术的气息;捷克人外凉内热。
关于“结实”这个词,我也会送给其它几座城市。他们古老的石制建筑像历尽沧桑的老人,但骨骼硬朗,沉稳中依然英气勃发。
【2】擦肩而过
【7】无雨之伞
很多非欧洲裔的年轻人在街上做推销员,推销城市观光车或者游船。伞是他们的招牌。
【 德国 · 慕尼黑 】
我说不清怎么知道慕尼黑的,也许是“慕尼黑惨案”,也许是“拜仁足球”,或许是“啤酒”,或许是“宝马汽车”。这是一个巨大的古老和现代相融合的城市,也是一个平和、包容的城市。我在清晨去寻找“拜仁球迷商店”时向一位正在建设书报亭的工人问路,他居然是瑞士人。我也担心那些睡在现代化廊檐之下的一群群涌入的非洲和中东难民会给这座城市带来不安。
德国人乐于助人、守规矩。当我在一个停车区域望着那个只有德文说明的“咪表”(停车收费机)发愁时,一个德国姑娘走来帮忙。她给我解释了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分时长“先”交款的规则,我明白了后说要先离开、回来的时候再根据所消耗的时间交费时,她脸上掠过一丝惊愕,对我说,不可以,你必须先交费。
一个孩子在替大人往琴盒里放完钱后,回眸一笑。
顺便说,在这几个城市中,街头艺人、特别是街头的音乐艺人的水平非常高,他们把街头演艺当做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我在国内看到街头的演艺者很多只是残疾人的无奈。
这不是街头艺人的活动,是什么机构组织的文化节中的项目。
这大城市也有农贸市场,有卖菜的、卖花的……价格换算之后比国内略高!叹气!我家附近的农贸市场都被散了。
【奥地利 · 萨尔斯堡 】
知道“萨尔斯堡”是因为那部不朽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萨尔斯堡是座古老的、美丽、安静、干净的城市,著名要塞城堡就屹立在老城的山上。萨尔斯堡是莫扎特的出生地、居住地,莫扎特的名字被当作招牌、商标,不断地出现在酒店、咖啡馆、巧克力、红酒上……
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桥。桥栏的铁网上挂着许许多多一对对锁在一起的连心锁。
很多小街道都有这样的场景。
玛利亚就是《音乐之声》中的那个修女老师。她老了吗?应该有100多岁了!
拍这个穿着奥地利民族服装的男人,只是因为他和我拿一样的相机,挂一样的镜头,他还骄傲地给我秀了一下他包里的另外两只好镜头。一个来自瑞典的摄影爱好者。
【 奥地利 · 维也纳 】
维也纳只是我年幼时学地理记住的奥地利首都的名字,后来是《茜茜公主》的电影让我再次想起维也纳。当然了,让我最终记住维也纳的是新年音乐会……的……那个金色大厅。据说国内不少演艺界的人都喜欢到那里镀镀金。维也纳的水泉宫给我印象深刻,宫殿真大,房子真好,皇上不易。
奥地利人显得比德国人略微随意。我也是在租车公司还车时第一次碰上爱答不理的服务人员,奥地利限制移民很严,估计丫是奥地利人。在街上、教堂附近经常会有穿着莫扎特时代服装带着假发的人,他们是各类音乐会的售票人。他们见到我这类面孔的人会问:”Japanese? Korean or Chinese?”(日本人?韩国人还是中国人?)我说“Chinese.”然后他们会说:“金——色——大厅。”中文啊,我靠!
马是真漂亮,但马尿也是真骚。
我在想莫扎特们如何用音乐来诠释这么多线条的街景。Rap?还是快板书?
她的伙伴在给她拍照,我夸了她们几句,也获得了拍照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