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行者-BUERHANBUDASHAN”关于摄影后期的问题
【背景】
摄友“行者-BUERHANBUDASHAN”发了一篇月季花的博客,在图片下写道:
朋友说的好象有道理:虽说Photoshop
CS6的功能非常强大,但片子的各项参数尽量不动,这个软件最好是完全不用。
朋友,你说呢?
我觉得他在博客中插播的音乐非常好……我留评语道:
音乐真好听!
应该是亚当斯说的,拍摄是作曲,暗房是演奏。
“行者-BUERHANBUDASHAN”回复我的评语道:
亚当斯说的非常对。
我的完整表述是:胶片摄影虽然分为拍摄与暗房两部分,但拍摄是整个艺术创作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阶段。而数码摄影也同样是的。所谓类似数码暗房加工的数码后期相当部分已经在拍摄的同时由相机在机内完成了。
所以要求拍摄时要:测光准确、色温控制准确、画面构成准确,不能再依赖后期再加工。所以我说:尽量不动。至于对图片有特殊要求而进行的数码后期则是另外一个艺术创作的问题了。老师以为然否?
我要继续回复,可是字数较多,索性挪到博客里:
1、要认识到,粗分摄影过程,摄影是由“拍摄+后期”两个部分组成的。
拍摄当然是决定性的,然而后期是呈现其“决定性”的一个必要过程。
掌握摄影的人应知道拍摄+后期会是什么结果,知道拍摄到一个什么程度,留给后期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所以才有这个片、那个镜的等等很多配件,无非是将后期无法实现的效果前置解决,或者减少后期的工程量。
拍摄完的片子是半成品。这和你在超市买的半成品食品不一样,那个你不能吃,这个你也能用。
2、要对后期包括什么有个了解。
……(不用列了吧?)
我想你也看见过这样的博客,博主在他的图片下面写道:图片只做了色阶和剪裁,未做其他的任何后期处理。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图片只做了后期处理,未做其他的任何后期处理。”
3、单反相机的设计中——
(1)相机的设计者和生产者故意预留的后期调整的空间。
(2)相机中提供了多种档位或者多钟模式的“算法”,可以直接给出已经经过相机内直接后期的Tiff或者Jpg格式的图片,以尽量抵近用户直接“用”的方式。这方面,卡片机和手机显然优于单反相机。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提供”还不能满足很多摄影者的需求,他们还需要自己动手进行干预。
4、无后期无图片
从图片的类型看,新闻图片的后期被认为是最少的。但要注意:“少”或者“多”和“没有”或者“有”是两组逻辑概念。新闻图片的后期是非常非常仔细的,尤其是好的、大的媒体!这种非常非常的仔细并不是说要改变多少元素,而是要最好的呈现。
5、针对你说的“拍摄是要”的具体回答
(1)测光准确
现在的器材都有测光系统。如果你的相机在这个方面没毛病,其测光都是准确的。关键的问题是你所要表现的是需要什么样的曝光。是要尽可能的还原?还是要弱?或是要过?还是要你综合考虑到后期的因素后的所谓合适。测光系统只告诉了你光量大致是这样,然后自动或者程序拍摄模式主动给你个曝光组合,然而它们并没有强求你那样做。
(2)色温控制准确
相机在这方面从技术角度已经做的很不错了。如果还不满足,还可以再买个色温测试板,然后手动设定色温。
问题是需要吗?你拍广告吗?广告应该完全还原吗?你的肉眼是否是色彩的标准?你对色彩的感知和记忆是否还有效力?你的显示器是否和大众的显示器是否能呈现完全一样的色谱?……
就大众摄影的题材而言,我认为色温的控制的重要性要弱一些。如果是室内、舞台摄影,调整要多一些,而在室外风景,更多的是考量作者对色彩的感知、记忆和情感的把控。
(3)画面构成准确
尽量吧。这条牵涉到摄影之外的很多影响因素,以后可以见面聊。
我想多说一句,后期中的裁剪、并仔细的研考对日后拍摄时的发现、构图、想象力都会有帮助。
最后,我给你的建议是:好好拍,一定要学会后期,后期能帮助你好好拍。
这是原片,只为发图调整大小。
拍摄用的JPG格式。带了机顶外设闪光灯,有散光罩,但依然担心正面光破坏质感,所以没有用。最主要的是我使用的不够熟练,老太太不见得给那么多机会。这个场景应该可以使用,窗外的光是侧逆光,使用闪光灯正好形成两个光源。
如果是只为了记录事件,我就直接用闪光灯。
ISO500,光圈优先,F4.5。平均测光,曝光补偿+1.3。只考虑人物的效果,忽略窗外和炕上的部分过曝。我知道成品不许要这么多的“炕”。如果我带着其他的架设、同闪光源,我会选择另外的方式。
这是我的成品。
后期有:色调调整、饱和度调整(降低)、色阶调整、暗角处理、锐化、裁剪。现在这样呈现是满足了我——作者的要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