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笑白】多样性
笑白在上篇博文中的留评:
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摄影的思考应该不同于哲学、文学的思考,也不同于美术和音乐的思考,摄影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我称其为“视觉的思辨性”,如歌兄提到的“拍古镇,拍胡同,拍花鸟....”实际上是按照文化-地理/社会-自然这样的分类范畴来思考,而这种思考总会走到尽头,因为分类是有限的。
但是,摄影不应该这样,摄影应该用镜头拆解这种传统的思考定式,摄影的思考不能依靠概念的主题,而是应该依靠视觉的主题,抓住视觉对象的关系。你看布列松或者柯特兹,并不是现有一个概念(思想)的主题吸引他们,是视觉的主题(即对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首先吸引他们,社会性、道德性或情感性的主题是观者附加上去的。在我看来,摄影的对象是不可能穷尽的,摄影的灵感也是不可能枯竭的,因为视觉的主题是无限的(而思想的主题确实有限的)。概念主题先行,是一种本末倒置,所以我们总是困惑,我们“应该”拍什么?如果你能抓住视觉的主题,可拍摄的对象就非常广阔。你看那些经典的大师,他们看到什么拍什么,只有这个视觉的主题新鲜有趣。所以,我认为,思考当然是必要的,但坐在房间里是无法思考出摄影的灵感的,与其那样,不如走出去,去锻炼自己的“视觉敏感性”,不要用思想去搜寻,要用眼睛去捕捉。
笑白,
先说题外话。作为精神医学科的大专家,你应该给新浪瞧瞧病,看看为什么他非得把评论回复改成那样,字数不能多,还要半遮半掩的。然后还分离,搞不清谁跟谁。
你关于“视觉思辨性”的说法对我有不小的启发,特别是应“用镜头拆解传统的思考定式”、“依靠视觉主题”等提法给我了尝试的方向。我也同意摄影的对象是不可能穷尽的。
前面是我的“灯塔说”,后面是不同的意见或疑问:
1、摄影的思维应该是多样性的,无限定的。
我认为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公序良俗职业规范,摄影的目的性、题材、内容、拍摄手法、后期手段都是无限定,这点上我是民主的典范。所以对于摄影思维的想法也是这样的——摄影既可以打破传统的、或者称之为常态的思考定式,按你所说依靠视觉主题,也可以就按传统的方式来思考。我想,这里你在那篇文章中提到的个人的“气质与秉性”会起很大的作用。
所以我要说,概念主题先行不是本末倒置,只是一种思维行动模式而已。
当然,你可能是从方式方法角度提出应该这样的摄影思考,我很愿意并将尝试。但,
2、这种“以视觉主题”的方式是否要求摄影人应具备一定的天赋、或者说有未发现挖掘的潜能呢?
我的第一感觉是应该有。布列松们有。布列松之后很多年了,相信很多人模仿过、学习过、锻炼过,但出来的人并不多。布列松就是布列松。
当然一些人经过了模仿、学习、锻炼,终于成为了他们自己,即使这样,他们的骨子里也应该是有这样的潜能。
在大众摄影层面,大多数人应该是没有过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说的过一点,大多数人未必有这样的天赋。即使是有过这方面学习和训练的专业人士,也或因为天赋和社会环境教化的不同,无法提炼“视觉主题”。为什么我等很多人愿意去著名的摄影景地拍摄风光片,原因之一就是那里的自然构成非常明显,常人易觉,可以较为轻松地提炼出“视觉主题”,布置起来也较为容易。
3、摄影的本质是记录,但作者的主观性无处不在。
你以为你拍的那些形式感的片子是真实的记录,实际上肯定你也是认为那样为(不是错字)美为趣,是你主观上美的构建和趣味构建通过你的观察从现实景观中截取的片段。
观片者可能会对片子附加上社会性、道德性、情感性的主题。但我给你一个反例,(真正的)纪实片实际都是作者有明确的思想干预,作者要驾驭观片者思维的马车按照他的车辙前行。
再比如,我们的新闻片……(此处删去五百字)
4、任何题材本身、任何思维方式都是不能穷尽的,只是个体能力的穷尽,个体灵感枯竭。
我是完全不能同意“按照文化-地理/社会-自然这样的分类范畴来思考,而这种思考总会走到尽头,因为分类是有限的。” 这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方式,就和我推崇你的方式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