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
如电话所说,我把一些想法写出来。
闲聊比较轻松,信马由缰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一些朦胧的感觉因为碰撞也容易出现豁然开朗的火花;影内影外的话题相互穿插,更能使摄影这种需要“头脑”的爱好享受到非摄影因素的雨露滋润。
写出来的好处是: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思考,能理清所述的内容,便于自己和他人可以比较系统的、或者是能进一步的思考。但麻烦的很,本来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随口喷,非得给它们逻辑化、顺序化、文明化……就好像再上一张牌就可以落听十三不靠了,却突然改了主意,硬要和(hu)七小对儿。
为了不致于太乱,先把结论写出来,后面再细叨叨。
你的原话是这样的:“我觉得似乎没有藏区的那些风景片和你在内地拍的人文片出彩,也许我的感觉不准确。”
1、我,基本同意你的看法。
2、我在(人文)摄影方面在“空间”和“时间”把握能力不足,在“趣味”和“形式感”结合的方面缺乏发现的能力,而对内容(所谓思想表达)方面、由于自己的性格和爱好、我在此方面思维发散联想迅速反应敏感,经常会丢失了对“趣味”和“形式感”方面的追求。
3、积极地思考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付诸于实践。每次拍摄都力争有一点点新的尝试。
下面细说。
(一)关于风光
关于西藏的风光片好看,最主要的原因是那里本来就好看,二是这些年我在拍摄方面的进步。这次我在做计划之前翻阅了西藏阿里日喀则那曲地区以往的天气记录,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多云天气较多,云多画面会更加丰满,光影也会变幻多端,并提供更多的拍摄时段。实际行程也证明了这一点,算是上苍捧给细心人的哈达。记得我们一起第一次秋天去乌兰布统回来后,我就问过你,是人家那里本来就好看呢?还是我们拍的好?当时你的回答让我们都很心满意足。但以后的事实证明,还是因为人家那里好看,说我们拍的很一般都属于客气、勉强了。
把两个“好看”的原因说完了,似乎很能过关。但如果在得意之间不再深思,我们实际上给自己的面前树立起一个看不见的障碍,我们的脚步将在障碍前徘徊……
我拍的是风光片吗?我认为不是,起码不完全是。大多是旅游片,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旅游片。无艺术的表达,无情感的融入,很少人为的介入。只是一种简单的记录而已。在细腻方面、在坚守方面、在控制方面都没有特别之处。
此话不是故作姿态。在你提出疑问之前,我已经和若干人说过了,包括此行的同伴。关于我对旅游片和风光片之间区别的认识这里不展开说,否则就扯太远了。当然,我也和同伴说过,我坚信在旅游片中,我这些片片还是算比较好的之一。除了前面所说的两项原因之外,我感觉多年的旅游经历也给了我很多的影响。1984年我就开始旅游了,因公、因私、假公济私的到了1987年,我已经走过了中国的22省(直辖市、自治区),到了1989年我已经有行走于无名小地的经历。今年完成西藏之行,中国我就是贵州省和澳门没去了。以前都是“看”,也不拍照。2008年开始才正式开始拍摄,现在摄影已经成了我旅游的方式,没机器我走不动道,不让拍心里憋屈。我觉得你也是这样。当某些专业(指高水平)摄者轻蔑这一方式的时候,我不觉得寒碜、也不觉得丢人。
啰嗦这么多是想说明一件事,对于风光(旅游)片之所以马马虎虎,是以为多年的旅游经历、摄影的探索、可能还有其他的生活阅历,慢慢将我的审美特性呈现出来。而人文片呢?

我多年旅游,眼睁睁地看着旅游的价格上涨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我以为这样的表达是可以了,读者应该能联想起中国的一句常用的话——
(二)人文片怎么拍
你提出的疑问,在“多姿多彩的拉萨街景”中石肩提出的疑问,还有一位不知名网友提出的观点……我觉得可以证明一点:我拍的有问题、有缺陷。
那么究竟是什么问题呢?你没有提出具体的,石肩多少说出了一点细节,比如是“没有着眼性”等。
我的总结如开始所述:我在(人文)摄影方面在“空间”和“时间”把握能力不足,在“趣味”和“形式感”结合的方面缺乏发现的能力,而对内容(所谓思想表达)方面、由于自己的性格和爱好、我在此方面思维发散联想迅速反应敏感,经常会丢失了对“趣味”和“形式感”方面的追求。
在过去的摄影交流中(讨论好片子的标准),我曾提出在“思想”、“趣味点”、“形式感”三项要素抓住其中的两个基本就能成为好片子,同时抓住三个是上上片。今年以来,我的想法稍有变化——从图片的视觉角度和公众性角度看,“趣味点”与“形式感”的组合应该是更重要些。
今年春节我们去龙泉寺村,有人带了熟人去,虽然他们对被摄体的过分调度和摆布使我不快,但漂亮的成片效果也让我看到了他们对于“趣味点”和“形式感”的想象力和追求。而后在社戏后台拍摄的图片没有了摆拍的机会,那种对“趣味点”和“形式感”追求的结果让你不得不服。你谈到拍藏胞与拍内地老乡的区别,(当然你还提出了“尊重”问题,这是另一件事。我以为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被摄体,无论是人、自然、或者是静物。)我也曾在过去描述拉扑楞寺的博文中说过拍摄信徒“离的很近,感觉很远,举不起相机来”。但我现在以为这不是主要的、大的障碍。不理解、不了解可以从不理解、不了解的视觉出发,只要同时抓住了“趣味点”与“形式感”就能有好结果。这也可以说明,一些国外的摄影大师到中国来,他们并不了解中国,一样可以拍出类似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一类的好片子,不但外国人喜欢看,中国人也觉得很有趣、挺好看。这一段我要说明的意思是,人文片对于“空间”(构图、形式感、趣味的位置)和“时间”(趣味形成的瞬间)的把握要求更高。而我这方面过弱,就像笑白提出的“视觉敏感性”弱。
说到笑白,他在《什么决定摄影视角》一文中还提出了“气质与秉性”的问题。我感觉这的确非常影响摄影。不但是视角问题,我甚至想象“气质与秉性”本身是否就影响“视觉敏感性”。性格使然,我经常会在人文片子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中性的记录,偏重于纪实。这里稍微解释一下,纪实摄影是个外来词,翻译过来后其意义发生了一点歧义。纪实应该是有作者主观观念的介入,否则只是记录。……偏重于思想的表达,作者要在思想性表达方面的组织画面,要让趣味、或、或者和形式感融入画面——我,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另外,思想性的表达,对于观片者的背景也有要求,大家起码要在同一语境之中。当然对于读片要求细致,虽然是所谓的“读图时代”,但我看普遍读图都比较粗。你也提到过,读书一目十行,读图一眼撩过,看你的唐卡大师家的挂像看到者不多。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和趋势,现在阅读的方式就是这样,我们必须更加看重“趣味点”和“形式感”,争取留着人家多看一会儿、仔细看一会儿。我们拍的不够好,人家才一撩而过。
我比较骄傲的是,我有这些想法。我比较烦恼的是,我的能力不够。我比较担心的是,这些能力是否能通过实践逐步提高。我想——恁么着也要试试,反正也是要拍,何不动动脑子,下象棋还得动脑子呢。
所以,我将多关注“趣味点”和“形式感”。而在题材方面会更多地关注人文题材,因为这样的题材就在我们身边。即使老了,旅游不动了,一个小相机遛弯照样可以好玩。
摄影这个爱好实际上是我们在用镜头表达,是在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希望能“说”明白,“说”精彩。而不是含混不清,或是苍白无力。更不能是废话。

一位现在有些小名气的人文影人朋友说,你怎么能把人拍的黑乎乎的的呢?你怎么看?
(三)就片论片
今年我还是做了些新的尝试,比较年初的庙会、蔚县的小年街景。我尝试着用标头定焦、或中焦段来审视纷乱的场景,减少了依靠广角或长焦变形营造视觉新鲜感的做法,希望能有更多常人的目光来审视世界。这与摄影界们常常倡导的似乎有些背道而驰……
这次西藏的人文片基本集中在拉萨。稍作说明,烦请你再仔细看看,周四(11月7日)我们见面的时候再聊。
这次共发了四组疑似人文片,其中《信,或者不信,“信”都在那里》和《多姿多彩的拉萨街景》是我的重点。《信》是想展现“信者虔诚,不信者好奇或者漠视”的主题,而《多》则想用普通的街景反映一个当下正在迎接商业化冲击的宗教之都。
最后说句感谢的话吧,谢谢如歌,谢谢石肩,谢谢那些提出批评或者建议的朋友们。

我喜欢这幅片子,虽然没有好的光线。但我遭到批评,说不应该在正面拍摄,不礼貌……你怎么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