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淡雅荷香
调整了几幅荷花的图,感觉这样放大了输出加上卡纸加上框送人挂在墙上比一团猛绿的放松些,所谓淡雅。
我选的是7月7日和9日拍的二次曝光(多次曝光)的荷花图。做法很简单——在photoshop中、图层中,用调整层(那个阴阳圆圈)分别大幅度降低黑色中、中灰中、绿中的黑色。没有量级数据指标,仅仅是裸眼看着我自己的显示器感觉合适了,就这样。
在这里,顺便回答一下“夏雨杭”摄友的问题:
数码摄影的多重曝光的确与PS的“层”有相同之处。但是,尽管多重曝光的效果也可以通过PS实现,但摄影的乐趣、摄影的挑战,就是看你能否运用技术手段,一次成型,完成一幅作品。多重曝光的魅力就在于此。不然佳能“无敌老三”就不会加上这个功能了。
PS的层是讲究先后秩序的,调整上下秩序,图形就会发生改变。多重曝光的第一幅、第二幅....如果发生改变,其效果会是什么样?阿咚讲,他一般是先拍辅图,再拍主图。如果颠倒顺序呢?
我这次拍摄时有意进行了尝试,可惜自己没记住是哪一幅了。纸没带,笔没带......教训啊!
查阅网上资料,也有人说应该先拍主图,再拍辅图的。到底哪一种模式更能表现多曝这个艺术手法,我偷个懒吧,留给阿咚。
【答】
1、从理论上而言,我认为先辅后主、或者是先主后辅都是一样的,这在我以前写的多次曝光尝试一文中有提。
但从我的实践上看,先辅后主应该是更易实现控制。其原因如下:
(1)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于主体(图)的拍摄的曝光量级和位置都比较有明确的控制;
(2)对于营造环境或者气氛的辅助图的曝光量级估计是否恰当(是否合乎自己的心愿)不是很确定;
(3)辅助图我们可能使用的变焦、甩、转、移动、虚焦等方式,使我们原先预留给主体的位置可能有了偏差,或者是动感不漂亮。
这样,如果我们先辅,如果曝光不合适,后者是动感不漂亮,就可以直接删除,重新设置参数拍摄,不用等到全图合成完毕后再删。
如果是我们原来预先留给主体的位置出现了偏差,我们或者删去辅助图重新拍摄,或者依据辅图重新调整主体的位置进行拍摄。
我感觉这样成功率陡增。
但如果应用到舞台剧照类的,有的时候何为主图就难说了。
2、多曝只是技法的一种,本身无艺术可言。它的一些不确定性让最后的结果、有时让我们感到似乎有了艺术性。至于是否艺术了,决定权多半要交给观片者。
本身是一种不确定性,一种意外。而我们偏偏希望在这样的不确定性中寻找到规律,这是一种乐趣,也是艺术创造中常见的现象。
年初的时候,我和原中央工艺美院的新民老师到禹州看钧瓷制作。那钧瓷每次烧制都有不确定性,而大师们也总是在孜孜不倦地试图发现在这不确定性后面的规律。于是,艺术了。呵呵。
3、多说一句,我感觉多曝的不确定性、或者可能的艺术性来自于主体受到了适度的干扰。

(2)

(3)

(4)

(5)

(6)

(7)

(8)

(9)

(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