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阿咚碛口黄河古镇旅游 |
分类: 游山玩水—驴 |
(1)碛就在不远的远方,弃也在不远的近处。繁华如流水,寂寞永相随。
碛口在山西,在黄河边上,与陕西隔河相望。
碛口之碛,就是水中的乱石滩。贩运货物的船从上游而来到此再也过不去了。碛口成了“码头”,货物下船,弃水行旱。货多了,船就多了,人也多了,碛口成了镇,繁华起来。
那一繁华竟了不得了。码头上等待卸货的船能并上三四排,绵延二三十里。商贾寒暄,运夫吆喝,牲畜摆铃,人货畜比肩接踵的鼎沸让黄河涛声都失去了气魄。强大的“物流产业”用仓储、票号、铁匠铺、镖局、餐饮、大车店、妓院堆砌起碛口的三条大街,使碛口成为明、清、民国早年间中国北方最著名的水旱转运码头,西领陕甘宁蒙,东指太原京津,冠以“九曲黄河第一镇”。
随着公路和铁路的修建,由碛口转运的货物迅速减少直至绝迹。碛口被抛弃了,繁衍了二三百年的繁华凋零起来却如白马过隙,喧嚣在数十年间便归于寂寞,那寂寞夹带着黄河的怨气卷走了碛口三条大街的两条,繁华坍塌了。如今,曾经喧哗的街市靠着残存的老房,积攒着岁月颓败的痕迹,向游人讲述着自己曾经阔绰的年轻。接着是一声声叹息的感慨,这世道原来是由“商”来决定是否延续,或留,或弃。
(2)碛口有两家都号称最大最好的客栈,一为“黄河宾馆”,二为“碛口客栈”。都是具有“厦檐、明柱、高圪台”的典型的、大的、客货一体式老货运中心。
我们住在“碛口客栈”,据说抗日期间,“八路”在这里设立了货物转运处。住在里面的大窑洞里,算作红色旅游。
2004年,客栈的老板从原房东手里用28万人民币购得这片房产,花百十来万修缮,现在已升值至2000万以上。
(4)“碛口客栈”有“听涛阁”,还有这观涛台。你屏住呼吸,可以听当下的涛声叹息,观现在的随波逐流。而过往早就流到太平洋去了。
(19)黄河的中下游泥沙含量极高,我以为是没有鱼了,因为鱼也不能像北京姑娘在沙尘暴中戴个纱巾什么的。到了碛口,才知道,有鲶鱼。不过这老汉愣是为我泼出一条黄河大鲤鱼。
(20)碛口原来本身没有住家,那些商贾掌柜的都住在碛口的周围,什么李家山、西湾村等等。那里的大孔窑洞告诉游客,祖辈上我们阔过。
辣椒灌在了瓶中,虽然粉碎,但肯定保留辣道。
我想,摄影是比绘画容易些。
(28)除了导游,能讲“碛口”之古的人很多,老李头就是其中的翘楚。他已经被那些美术家、摄影家、文学家、民俗家、旅游家、历史学家磨练得“文化”了起来。装束虽然复古,但透着文化味。可以把学生娃们侃的倾倒。
如果花上数千银两,老李可以给你组织裸体纤夫(队)供你摄影,就和沙漠中的骆驼队,滩涂上的扛网人……一样。
(29)讲古的还有很多,要有装束、要有口音……
年轻的人则不然,虽然他们站的低些,看不到那么全面,但他们充满活力,未来是他们的。
生活如此。
碛口之弃
(3)码头上已经没有了货船,只有几只小游艇懒散地卧在淤积的泥沙上。
(4)“碛口客栈”有“听涛阁”,还有这观涛台。你屏住呼吸,可以听当下的涛声叹息,观现在的随波逐流。而过往早就流到太平洋去了。
(5)清晨,碛口是导游寻客,菜农贩菜的桥段。
(6)
(7)
(8)
(13)镖局就是保护商人的,但一般是保护大商人的。小商小贩不归镖局管,归城管负责。
(14)
(15)
(16)和大多数“开发”的古镇一样,碛口正在修葺。
(19)黄河的中下游泥沙含量极高,我以为是没有鱼了,因为鱼也不能像北京姑娘在沙尘暴中戴个纱巾什么的。到了碛口,才知道,有鲶鱼。不过这老汉愣是为我泼出一条黄河大鲤鱼。
(20)碛口原来本身没有住家,那些商贾掌柜的都住在碛口的周围,什么李家山、西湾村等等。那里的大孔窑洞告诉游客,祖辈上我们阔过。
(28)除了导游,能讲“碛口”之古的人很多,老李头就是其中的翘楚。他已经被那些美术家、摄影家、文学家、民俗家、旅游家、历史学家磨练得“文化”了起来。装束虽然复古,但透着文化味。可以把学生娃们侃的倾倒。
(29)讲古的还有很多,要有装束、要有口音……
(30)古是讲给外来的游客听的,当地的孩子长大了就会放弃碛口,边想念着家乡,边在外边打拼。
(32)
(35)
(39)碛口的夕阳一样很美,碛口的涛声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