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头论足(上)

(2011-10-17 15:10:01)
标签:

阿咚

杂谈

分类: 指槐夸桑—侃

 品头论足(上)

  

    有几位朋友建议我做摄影评论人。我做不来。我拍片野路子,没正经看过书,没正经学习过,摄影的历史空白,谈摄影理论几乎为文盲,我感觉这样是肯定不能做评论的。因为做不好。

    但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发发议论应当可以。就像球迷坐在电视机前观众席上对那些球赛球星们指指点点,没有什么责任,这比较符合我的实际情况和性格。

 

     最近参加了一个新浪旅游参与主办的摄影比赛。以前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此次参加后发现了有趣的状况:在一个平台上,不同的普通人、会摄影的或者会拍照的,以不同的目光、不同角度、不同目标去诠释一个相同的大主题。这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我看见喜欢的片子就下载下来,慢慢积累了一些,现在统一发些议论。

    分两个部分(两篇博文),一为人文类的,二为风光。下载的片子是截止到10月15日12:00。    

    这比赛要求以风光和人文片为主。主题是“和谐关爱”。这个主题过比较宽泛,外延很大,所以基本上什么菜都能装进这只筐。

 

   声明:以下图片没有阿咚的作品,请勿单独引用或用作商业用途。相关作者如有异议,请与我联络。

 

 

品头论足(上)(1)标题不详,疑为作者上传是粘贴错了说明。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似乎是反映师徒三人公休的一个场景。地点像是一个机加工车间,看情景属于锻、铸、焊一类。

    阳光从左侧斜射出来参与“布光”,排列的窗户让远处的背景亮了起来,联合右侧后窗户形成的斜线使空间有了延伸感。主人公们神态自然,集中在一个以散射光为主区域。 左侧的妇女的姿态显示了一种豪放,中间的师傅则是属于温良,右侧妇女腋下夹着的控制器像是她还没有忘记工作,或是为了照相移动那个可移动的设备。两名妇女手中短短的烟蒂和老师手中的小半根冰棍告诉我们休息已经过去时间的长短。

    很美!因为很自然!因为很底层!

    不知评委会不会因为画面中女性手中的“烟”而拒绝给予褒奖。

 


 

品头论足(上)(2)标题我没记住,似乎不用标题!

    看过无数跳起来的图片了,这幅却为最能打动我的,之一。像跳动的音符。

    原因:1、画质棒!

          2、小黑孩,比较新鲜。

          3、那眼神告诉我们不是要蹦起来为了快乐,而是快乐地蹦起来。

 

    贫穷挡不住快乐。评委会为这种来自国外的和谐加分吗?我看悬。

 

 

 

品头论足(上)(3)

    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我想这样的主题肯定是符合大赛精神的。

    作者用动静结合的手段拍出了一种无奈的幸福。寿乐堂中这种欢天喜地的虚像模糊了那些孩子天真的表情,掩盖了他们欢快的呼啸。

    如果作者利用闪光灯补光,进行后帘同步拍摄,将几个孩子的充满稚气和欢乐的面容拍出来,那就更完美了。

   

 


  

品头论足(上)(4)穿西服的建筑工

    拘谨的神态、放弃工作的状态并没有使这幅片子失去本来的意义,环境给整个故事以最强力的支撑。水泥、混凝土、手推车、搅拌机,以及后面巷子里延续“发廊”、“休闲”、“按摩”招牌都是我们这个时代GDP的写照。

     非常喜欢,一幅历史记录。

 




 

品头论足(上)

(5)标题没有记住,关系不大。

     画面中的元素已经构成了故事的全部,不多,不少。那斜在童车上的一条腿,让你能感到轻轻的晃动,母亲对于子女的关爱就在这轻轻之间。

 

 


 

品头论足(上)

(6)标题没记住。只记住了那纯朴的一瞥。如此俗套的片子依然打动我的心,是因为我们离纯朴太远。

     

 


 

品头论足(上)

(7)幸福时刻

     神态抓得准,片质很高,这是我喜欢的原因。我还无法理解作者给予的标题“幸福时刻”的含义。我希望每个旷工、中国的矿工,下到地下没有安全的揪心,上到地面没有被拖欠工资的担忧,把幸福时刻变成幸福生活。

 

 


品头论足(上)(8)好像叫“全家福”。

    片子本身留有瑕疵,但已经不重要了。那部轮椅把“全”字诠释的完美无比,而由轮椅至右的弧线给画面增加了幸福的旋律。

 

 



品头论足(上)

(9)“全家福”

    从画面里面的主人公,到这幅图片的作者,用最朴实的拍摄带了最朴实的美。

    没有用长焦、没有用大光圈虚化背景,主人所占据的画面的位置、尺寸、形态都可以明显地显示主体的地位,没有被虚化的背景让我想到那些过去经典的的画面。环境是历史的依据,是作品存在的理由。

 



 

品头论足(上)(10)最浪漫的事情(?)

    剪指甲、洗头、洗脚、梳头、捶背……类似的图片看了很多了。我不觉得浪漫,一点都不!那就是普通的生活,最简单朴实、长年厮守在一起的爱。老婆婆修指甲就像给自己修一样,她肯定就这么想。那老头子是她自己的一部分。

   这个场景的片子有两幅,我不知道是否是一个作者的,但我觉得上面这幅的构图要优于下面这幅。淡化其中的老汉,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婆婆聚精会神的神态和抱在怀中的那只脚上。从老大爷面部顺着身体到脚的斜线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如果我拍,会让场景更大些,松快一点。

 

 

品头论足(上)

 


品头论足(上)

(11)不记得标题。

     很有趣。艺术属于每个人。看这光线的情况,我特别想跑到画家右侧后去拍,画家有个背影就行了,画拍上,焦点是那个拉菜的小伙子,他会是怎样关注的表情。

    

 



品头论足(上)

(12)    

品头论足(上)(13)这两幅图主要是欣赏作者对于刹那间神态的捕捉。

 

品头论足(上)(14)标题没记住,但画面一下子就记住了。

      就是因为那个对比,母鸡和小鸡,母亲和那个红脸蛋!相映成趣。

 

 



品头论足(上)(15)好像叫“相伴”。

    很喜欢这种自然的状况。如果是我,我会期待着扑捉他或者她抬头看她或者他的那一霎那。

 



 

品头论足(上)(16)标题没记住,却记住了一堆天真。

     环境!环境!环境能告诉我们很多的故事。大头像还是要少拍。

 



 

品头论足(上)(17)标题没记住。

    各个活灵活现,后面虚化的人群渲染了气氛,可我依然觉得再给出一些舞台的元素更好。

 



 

品头论足(上)(18)喜讯

      尽管可以看出没有什么喜讯,尽管有关摄影大家严厉批评这种假民俗的拍摄方式,我依然喜欢。

      我喜欢什么呢?肯定不是喜欢那空空的烟袋锅。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模拟仿真山寨装扮造假……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入手,一样能有好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要乐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