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昨天晚饭后随一把手到颐和园遛弯,阵雨之后的天光不错,便携相机。门口巧遇老同学“稍息”。便让一把手自由行,自己和“稍息”一起拍片。一把手回家的路上说我,见“色”忘义,重“色”轻友。
“稍息”刚端起相机一个月,拍摄中不免我会多提些建议。以下是看过他拍的片子后,我拿出自己拍的几张片子,并逐一解释。我想,这对一些新学摄影的朋友也许也有参考价值,故博之。
致“稍息”
稍息,
图看了。一把手说不错,说新手拍成这样已然很不错了。我也这么说吧。
以下的啰嗦仅供参考。
图(1)临摹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凡在风光拍摄地,一堆摄影人扎堆的地方一般都是被摄影家拍出好片的地方。所以看见有摄影人扎堆,你一定要过去看看。看什么呢?他们拍些什么?揣摩他们如何选择摄入的元素、他们大概会如何构图等等。而不是简单地举起相机,随着傍边的快门声按下你的食指。
那些大摄影家们之所以能成为大摄影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能发现机位和方向。这些被大摄影家们拍过的地方、角度,往往是摄影要素比较容易集中并清晰表述的地方。尽管大摄影家们已经不再屑于此,认为拍“烂”了;或者不少爱好者也鄙夷这种“俗套”。但我依然认为,如果你把这些“烂俗套”拍好了,并回来仔细分析你自己作品在构成、构图方面的得失,定会有大的收获。因为这种作品便于比较。
你练书法,书法开始似乎也是临摹,我想摄影如是。

(2)
图(2)对临摹的突破是创作的开始
完成图(1)的过程之后,你便可以考虑有没有其他的机位可以拍摄。有时机位的简单变化往往会带来图片表现上的强烈反应。机位的变化也是寻求突破“俗套”的方法之一。
其实,我以为昨天这帮摄友的位置并不是太好,或者说他们拍完此处可以变化位置。可是他们一直坚守于此。我的想法是,机位再向前移,并把焦点打在桥面上,努力表现桥的“石”质——昨天的雨淋湿了桥石,夕阳在潮湿石面上的反光会有更加靓丽的表现。当然,同时要兼顾桥上人的位置。
我尝试着走上去,已经看见了那些“光”,没等准备拍摄,他们其中的人立即发出了友好的逐客令,随放弃。

(3)
图(3)关注每一个细节,并注意它们的权重顺序
我开始喊你的时候这里只有我和另一位摄友,他在打机关枪抓燕子。
摄影要有敏感,对光线的变化要特别敏感。昨天夕阳在水面上形成一缕强光的时间很短暂,大多都是散开的。
那么机会来了,(除了曝光参数外)你还应该注意什么呢?细节!
静态元素:
(1)远处的玉泉塔的位置。
(2)桥无疑成为图中最主要的元素之一。桥给多少?有人给多少?无人给多少?桥的出口留多少?
动态元素:
(3)如果有人,如果时间允许的话,那么那人(们)的形态是什么样的?正面的?背面的?
(4)燕子的多寡。这比较难了,你可以主要考虑人的位置,在那个条件允许下再尽可能多地收入燕子。那雨燕带来了生机勃勃。这是最好采用连续拍摄的方式,多拍些,回来挑选。

(4)
图(4)看见什么拍什么,想到什么看见什么。
我记得我昨天和你说过,风光摄影中有一种摄影人,更喜欢拍那种纯天象自然赋予的一霎那精彩,后期只做常规调整,让人叹服。还有一种摄影人,在没有抓住最精彩那一霎那的时候,他心里却看到了肉眼不及的另一种精彩,他们的后期往往要复杂一些,更多的把自我意识融入的作品中,同样也让人敬佩。
你准备做那种?
哈哈,我知道了,你的回答是抓着了就做第一种,没抓住就做第二种。
我把图2、3、4做了1024尺寸的大图,你可点击博中图片链接观看,大图细节会多一些。
祝拍摄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