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背后是打开的门,可以理解是正面顺光,面部的层次已经削弱。当然,背景墙上挂着的白炽灯给了一些逆光,让师傅的右侧(图的左侧)有了高光轮廓,增强了一点层次感。
摄影探讨:光影魔术手
所说的问题不是那个叫“光影魔术手”的软件,是感觉摄影中光所具有的魔术般的力量。
在“晨,张北坝上乡村”一文中提到“彩色”和“黑白”的纠结,甚至后来把图片都改成低饱和度状态,但依然纠结。
纠结总要解决,于是我开始瞎琢磨……在拍摄话剧《昏了,婚了》的时候,已经开始把琢磨的一些结果用于实践,虽然失败的较多,但已经看见了成果。
在“晨,张北坝上乡村”一文中还提到“曾经和摄友探讨过什么时候用黑白片表达,大致是在表达怀旧、历史、或者色彩起干扰作用的时候采用。我现在感觉还不仅如此,当能力无法控制色彩来表达心境时,也许也该用黑白片。”现在看来也是存在问题的。试想,在没有彩色摄影之前,那些摄影大师们是如何表达丰富的层次的,这些和“怀旧”、“历史”没有关系。一定是有什么方法!
(2)
左侧为原图。转换为黑白片后,中部的枯黄色的草地已经和远山成为近似的灰度,层次减少。光线虽然不是正顺光,但也许光线的入射角度还不够。
原来是“光”的魔术手在施展魔力!
……
我把光线先简单理解为明暗,明到极致就是白,暗到极致就是黑,中间的都是不同等级的灰。
为了消除色彩参与构图的影响,从6月2日到今天凌晨,我把我自己一些过去的图片转化成黑白图,边转化边比较边琢磨,共转化了有200余张。
现在我讲结论:
光线的方向、主要指直射光(或刚、或柔)的方向对于图片的层次和透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一个二维的图片上可以获得更强或者更弱的三维效果。
以下由强到弱排列,强指能够增强层次和透视感,弱则反之。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根据我们对层次和透视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用光。
1. 非正侧逆光,约45°左右,夹角指光线入射方向与指向相机镜头的轴线的夹角。
2. 逆光。
3.
非正侧顺光,约45°左右,夹角指光线入射方向与远离相机镜头的轴线的夹角。
4.
正侧光,约90°。(我感觉在风光片中,有时正侧光和3非正侧顺光差距不大,尽管效果不同,但都不错,要看拍摄的具体条件和个人的偏好)
5. 正顺光。
注意:博友亨特留评说:“但2到4有可能倒列”

(3)逆光。点击此处看1000像素大图。
(4)非正侧逆光。点击此处看1000像素大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