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妻后妻
呵呵,起这个题目是打字的时候跳出来这个词。我要说的是摄影的前期后期的问题。
昨天宝鱼兄弟的博客中有一个关于作品前期(拍摄)和后期的小讨论,深受裨益。其中似是而非兄弟的发言印象尤为深刻。
到目前我的认识是:
拍摄、即前妻是最重要的。她首先要生出个好孩子,基本“漂亮”,“天资”也够,“身体健康”。
“后妻”是必须的,要把一个有“天分的孩子”教育好,打扮好,后妻同样要付出努力。
这样,才能有个好孩子。
如果前妻整个歪瓜裂枣出来,就别指望后妻了。
也许比喻并不太合适,我还是用“前期”和“后期”吧。
1.前期后期是一期,是创作的全过程,缺一不可。现代技术日新月异,我相信相机成产商完全可以把很多原来“后期”的工作移植到相机中。
比如色阶的调整,一旦长焦或半阴天所拍摄的色阶在直方图上都集中在中部灰度部分时,可以自动调整,保持相片的通透性。
比如局部遮挡,以减少局部曝光量,也完全可以在相机中设置。如同镜头前加渐变镜、其他滤镜,这些都可以在相机的电脑芯片中解决。
……,诸如此类,大量可能原来后期要做的工作可以移植到前期拍摄中解决,那么你说你拍摄的过程是“前期”呢,还是“前期”加“后期”呢。
想起一位老摄影人的话,“不后期?你拍它干什么?”
2.后期的范畴:任何对原片的细微改动都属于后期,包括裁切、洗印等等。
3.前期决定着片子的大命运,(理解)后期却影响着前期的行为。前半句我想不用多解释。如果你对后期有深刻的理解,知道多种后期导致的结果,并能够操做,这些将影响你在拍摄时候的参数设置、多画面选择等等。
4.这是一条要与“似是而非”兄弟商榷的。而非说:“我始终认为后期制作是前期拍摄的延续,如果后期制作完全打破前期思绪的话,那就证明前面做的工作都是错误的。”多数情况如此,但非必然。到后期完全打破前期的思路,并不“充分必要”证明前面做的工作都是错误的。新想法如果还可以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可能是一种创新。我想,很多摄影技巧都是出自不经意间的发现,而后成为以后前期创作思路的基础;我想,很多艺术的表现也在于打破原有的思路。创新尽可能从前期开始,但也不妨从中间拐出另辟蹊径。
以下是专门找了一张近期皖南之行的图片,原片基本上属于不会在博客中发表的那种鸡肋。我尝试着后期一下,因为只是示意,前后包括停顿思索共花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做的比较粗。
(1)实际上不应该叫“原片”,因为调整过“色阶”。
片子比较平,当时太阳已经快要在右手外落山了,还藏在薄云中。
用时15秒。

(2)我试图将片子的右半部提亮些,表示光来的方向,但不理想,我便把右上角提亮,并给予一点暖暖的橙色。
左下角的前景已经失去的细节,我是现在才注意。也许无所谓了。视觉的中心肯定要向片子的右上部移动。
用时1分钟
还是觉得比较平,……

(3)我希望有隐约的绘画感。于是将(2)放进光影魔术手,做了浮雕画处理。
用时5秒
感觉太硬了,于是我……
(4)把(3)和(2)都放进Photoshop叠加,减弱浮雕效果。但出来是这样,画的效果又太淡了,我又直接做绘画的效果……
(5)绘画效果出来了,我又觉的太噪了,尤其远景部分就像彩色铅笔勾勒的,继续降低绘画效果……

(6)到此我以为可以了。因为我还没学会在Photoshop中缩片打字,我又跑到光影魔术手中准备缩小、加框、加字,……这时候新的想法又出现了,把部分远景再柔一些是不是会好些……
(7)在光影魔术手中点击柔光镜,5秒种的事。然后再把(6)和(7)放进Photoshop……
(8)用时20秒——就是这样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