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受宠若惊——阿咚的速写

(2008-04-24 17:27:01)
标签:

画像

虚荣心

阿咚

休闲

分类: 指槐夸桑—侃

受宠若惊——阿咚的速写

 

    早年间在国家出版社里的时候,我让单位里的画家给画过像。画家说我的颧骨还行,鼻梁子还行,眼睛小了点,整体的特点不是太突出,不是特好画。

    我说,那我就光着。

    画家抬头看了我一眼,美吗?

    我说,洗澡时你不是看过吗?

    画家喷了,总不能让我再画个喷头在你头上吧。

    别别,别画喷头。这地方给涂黑了就行。我比划着……

    画家看我脸一下,低下目光瞄了我那一下,又转头看着画说,画模特吧叫艺术,画你吧那叫色情……

    你这个兔崽子!我和画家住一个宿舍,说话随便。

    画家直起腰,端着笔:等你老了,身上的肉开始挂不住,又不挣钱,我给你介绍到画院去当老年模特。

    知道知道。听说大学生们在那里画,男女模特都脱光了站在一块堆。我去我去……。我不怕看。

    画家笑了,我怕!

    ……

    终于,到现在,虽然身上还挂得住肉,儿子已经管我叫肉头了我也没留下一张像样的画像,哪怕速写也好。

    可今天,有点1949年的感觉,又有点1978年的感觉,又有点2008年的感觉。刚才一个作者告诉我,他写了我——阿咚速写。给TM我乐得屁颠的屁颠的。转过来,虽然是速“写”(还不是“速写”),权当是油画给装进画框里,就当是把国画送到荣宝斋给裱上。好好地满足一下虚荣心。

      

 

阿咚速写

文/谦言婉语 

     阿咚,这样的称呼听起来就很自然、随意。过去常有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如“阿明”、“阿华”、“阿平”之类,讲者顺口,听者顺耳,很亲切的感觉。阿咚就属于这一类。

     那天,因出书一事,将电话打到出版公司。接听电话的是个声音柔和、极富耐心的男声。“就叫我阿咚吧!”当我考虑到为沟通方便,很自然地问起他“贵姓”时,他在告诉我他的姓氏后顺口说到。阿咚!平日里,在与生人接触时,听到的都是有名有姓的自我介绍,显得体面、庄重而又一本正经。正因为这样,听到阿咚的自我介绍后,才感觉到的是一种亲近、一种随和、一种坦然。“一定是个自然、随和的人。”边听电话边这样猜测。

    见到阿咚,证实并扩展了我的印象,透着和善、喜兴、阳光。阿咚的办公室,一看便知道是编辑的所在之处:房间里摆放了不少的书籍。大概是刚刚出版不久的吧。“来,看看。这都是我们这里设计、印刷的。”边说、边随手递给我几本书、边和我聊了起来。手中翻看的几本书,有随笔,有散文,有诗歌,有摄影集。“呵呵,不错呀!内容很丰富嘛!都是个人出书?”“对!都是在各种论坛上的文章。个人出书,都是为了留下纪念,增加乐趣。”

     “你的文章都是哪方面的呢?”阿咚转入正题。“也是论坛里写的帖子,也是为了乐趣。我把它们分为十几个专题……”回答阿咚时,阿咚正专注地看着我的那些帖子。“哎?你还曾经在农村插队?在哪里?”“那时就在郊区。”“什么公社?”看来阿咚很了解。“那时叫做‘某某公社’。”“哦,我哥哥那时在某某公社。”怪不得他对插队一事那么感兴趣呢!“那是在山后,那里很苦吧。”阿咚说的地方我有所了解。“他们那里种植果树,条件还算好。”阿咚似乎和我找到了共同的话题。“你是本地人?”听他的口音有点像。“不,我是福建人,不过来本地已经三十多年了。”

     “现在好象在论坛写贴的人不少,论坛也很多。我也去论坛。平时一般在哪个论坛呢?”谈到论坛,阿咚更来了情绪。“我在中年论坛。”“哦,我在另一个论坛。”阿咚边说边鼓捣起电脑,“来看看,这是我写的帖子。”阿咚脸上露出了兴奋。看过他的帖子,才知道阿咚是他的网名。“呵呵,不错!你也来看看我的帖子,看看中年论坛。”我边说边用鼠标点击开中年论坛……

    “上网时间长吗?”同是网络人,找到了共同的话题,聊起来很自然。“没在网上认识个小姑娘?”阿咚不但随意,而且善于玩笑,这从他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也许玩笑更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增加一种亲近感吧。“哈哈,别忘了呀:我们那里是中年论坛。”阿咚风趣,我也风趣,加重了“中年”两个字的音量。

     从网络谈到生活;从天南谈到海北。阿咚一直是津津乐道。“哎?你的书里面还得有一张照片。”阿咚是按现在出书的惯例,对我说到。“有那个必要吗?”我条件反射般地回答。“如果那样的话……我回去找一张来。”“呵呵,还回去?看,咱这里有呀!”“咱”字往往又是拉近距离的一个词汇。边说边转身拿出一个很专业的相机……

    帖子交给阿咚后,阿咚和我保持了联系,那是阿咚就修改的事随时和我交谈。当然只是错别字、标点符号。但这些小问题有时也会使我们讨论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一个问题可以任意散发、联想和扩展,一次,在讨论“的、地、得”的用法时就是这样。

    几次下来,对阿咚有了些了解。阿咚为人热情,人也风趣,很愿意和他聊天。阿咚是编辑出身,自然对文字接触较多,也很敏感。这也是我愿意和他接触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蓝色颐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