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70年代南玉(信宜玉)玉盆(碗)

标签:
南玉信宜玉玉盆玉碗蛇纹石杂谈 |
分类: 收藏鉴赏 |
罕见70年代南玉(信宜玉)玉盆(碗)
作者:侯凯东
今年6月我有福在北京收藏到几个70年代南玉(信宜玉)玉盆(碗),信宜南玉的发现和开采加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但经过不停的开采,信宜泗流原来的南方玉开采点资源消耗殆尽。1998年,南方玉唯一的产地———信宜金垌泗流玉石矿宣布停产,至2000年完全闭矿,玉碗材质名贵,造型别致,现在很罕见。这是中国工美集团库存的旧货,放在地库很长时间了,但让我非常遗憾,从北京发广东的运输的过程中,其中一个直径最大有50.6公分的玉盆(碗),破碎了,让我痛责了好几天。
我第一眼见到这些玉碗时已有比另人不一样的感触,这是我广东的名玉,是中国绝无仅有的南玉。南玉(信宜玉)属透闪蛇纹岩,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青料”为上品,浅绿带黄者次之,最差的石材色泽呈花黑。一向被人们漠视,由于被称为“青料”的碧玉目前已开采殆尽,不可再生,目前蕴藏量基本采挖一空,上等“青料”更是稀之又稀,目前在民间存量不多,如今被视作珍品。矿藏的稀少终于引起收藏者们的关注,连广东省博物馆近年也耗资买进一块巨大的青料以作为馆藏。南方玉名声大噪,价格一路飙升,未来有望超过岫玉。1997年香港回归,广东省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贺品,就是用广东省信宜市南玉雕制的--大型玉雕“一帆风顺---龙船”。“薄如翼,水上漂”美誉,胎薄光清、玉质柔润的南玉玉碗,更是久负盛名。
我现存的玉盆(碗)是七十年代的工艺师在简易的手工作坊里制作的,有上等玉的四大要素:
1)它颜色碧绿如翠;
2)半透明,呈现出蜡状光泽,透明度好放在灯下很通明可作灯罩;
3)呈细腻的致密块体,质地细腻,用手触摸有滑感;
整只碗造型朴素,做工精良,充分显示了工艺师的高超技艺。
4)玉盆(碗)是越大越难能可贵的,12英寸(口径30.05高12cm)。薄胎光洁盆(碗)壁厚只有0.5公分,
南玉(信宜玉)简介:
南方玉,因产于广东省信宜市泗流地区,故又称“信宜玉”。南玉矿体赋存于元古代云开群的片岩类岩石的残留体内,外围为大面积的黑云二长花岗岩体,南方玉矿是由富镁质岩石深变质而成.蛇纹石质玉石,并含有少量金云母、滑石、方解石、透闪石、绿泥石、绿帘石等。这种美石属透闪蛇纹岩,有美丽的花纹,4~5摩氏硬度。石质碧绿如翠,晶莹如冰,玉质柔润,石纹雅致,有黄绿、青绿、黑色等多种颜色。以淡绿为主,兼有黄、白、褐等色,质地较细腻,具油腻或蜡色状光泽,半透明。颜色常与岫玉不同,色调暗绿至褐绿。同时产出的地质条件与岫玉也有差别,它产于云母片岩和条带状混合片麻岩组成的地层中,玉石矿体下面常有0.2~5.5米厚的滑石层。
据《信宜县志》记载,清咸丰6年(1856年)6月,信宜大水,德亮围(今金垌镇泗流村)石山崩塌,冲出玉石,青绿色,光泽柔润,质地细腻坚硬。当地农民便用人工开采,并开始用手工磨制手镯、香炉等工艺品。上世纪60年代,省内地质工作者曾在广东信宜发现6万吨储藏量的南方玉。信宜一时成为中国南方玉之乡.
信宜南玉的发现和开采加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当初以原始的手工加工方法,将一些玉石磨成香炉、手镯等简单的用品使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信宜玉器加工工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初使用的工具材料是河沙和石器,后来用金钢沙和铁器。由原始的手工业逐步演变为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并发展到应用电子超声波设备。使信宜玉雕业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http://s8/middle/50bf9ea0gaa8beaeaf0a7&690
http://s11/middle/50bf9ea0ga9e81a1ea7ea&690&690
http://s16/middle/50bf9ea0ga9e73e42d54f&690&690
http://s1/middle/50bf9ea0ga9e73eb2e900&690&690
http://s3/middle/50bf9ea0ga9e73fdb4f02&690&690
http://s1/middle/50bf9ea0ga9e743dff960&690&690
http://s3/middle/50bf9ea0ga9e73d673c72&690&690
http://s2/middle/50bf9ea0ga9e73bb57f81&69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