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二)
(2008-07-24 18:00:24)
标签:
杂谈 |
成 长 的 代
价
(一)
朋友重逢、同窗相聚、免不了忆旧,我们这次纪念下乡四十年聚会也是如此。同学们除了互道平安、相互问候之外,话题渐渐回到四十年前。遗憾的是,那段往事除了几件刻骨铭心的情况记忆犹新之外,其余事情对我来说是个空白,几乎什麽也记不得了。我也弄不明白这是为什麽?只能仔细听同学们娓娓道来,帮我恢复记忆。慢慢的那段消失已久的时光浮现在脑海里,象雾、象雨、又象风。说它象雾:因为那段经历在我的印象中既模糊又朦胧;说它象雨:因为同学们的诉说象丝丝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说它象风:因为那淡淡的记忆会象风一样转瞬即逝;为了不再忘记那段不应忘记的经历,为了避免我脑海中朦胧的回忆消失,而引起的自责,我把它记下来请朋友们指正。
“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歌谣目前大多数青少年可能会认为是宣传,是艺术加工。然而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这种事情司空见惯。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这首歌谣却正是生活的写照,是艺术还原于生活。
之所以把我们年轻的那段时间称之为“似水年华”,是因为那个时期的年轻人单纯的象一张白纸,而我们知青小组的同学们单纯的却象一汪清泉。白纸尚有白色可言,然潺潺的溪流却是清澈见底,非常透明!我们就是这样单纯!
记得刚插队的时候,老乡只给知青们每天6分(女)7分(男),我们组的同学又是全公社知青中年龄最小的,所以给这样的工分是理所当然的啦。我们组的同学身体非常棒,肌肉发达、线条清晰、棱角分明,下乡时把体育器械都带来了,劳动之余坚持锻练,常年不懈。初生牛犊不怕虎,好胜心非常强。除闷头干活别无它想,把心全用到农活上,一心和老乡争个高低争取早日挣到满分。很快我们就改变了老乡的看法在村里站稳了脚跟,拿到了最高工分。同学们为此沾沾自喜,此时其他组的同学仍然拿着原来的工分。但是他们通过其他途径也赢得了老乡的认可,许多人都得到了较为轻闲的工作。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们“太傻”,肌肉发达头脑简单。如果我们把干活的劲头放到与乡亲们沟通方面,如果我们多些思考…….,可能也会得到比较好的工作与照顾。从此以后队里所有的累活都有我们的份,外出挖河、修路、筑堤的队伍中总有我们的身影,常年挑担肩膀上磨起了鸭蛋大小的肉茧,回津数年后才逐渐消退。
选调开始后,许多同学离开农村到城市去工作。一些未能选调的同学纷纷找公社领导、旗领导谈话,找招工人员自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组也有同学选调到新的工作岗位,但剩下的同学依然如故闷头干活,从未找有关人员去沟通、去自荐、去活动、去表白。在我们的思想中根本就没有这些概念,更不懂如何去做、如何开口。只知好好劳动争取早日选调。思维简单、思想单纯可见一斑!
据同学回忆,有一天晚饭后,为了节省灯油大家早早睡下,躺在炕上闲聊消磨时光。不知是谁问了一个在现在的青少年中不是问题的问题,回想起来令人哑然失笑。“孩子是怎麽生出来的?”就这麽简单的问题,没有人回答的出来。过了很久组里一个“少年老成”的同学回答说:“可能是从肚脐爬出来的”。足见当时的我们知识匮乏、头脑简单、纯真无暇。
坦率的说我并不留恋那段生活,但我怀念那段纯洁的、似水般的、至纯、至真、至诚、至强的日子,及同学间毫无杂念的友谊!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那同窗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简单坦诚、其乐融融的情景使人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