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路是宋还是汉唐? ---- 儒家思考
(2008-07-31 19:36: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儒家 |
这篇文章,来自与和师兄一场关于如何推行王道的争论,希望能为自己和大家梳理一下纷繁的历史头绪。
宋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对于历史儒家如此评判:
尧舜时代被拔高到一个理想的国度,渴望而不可及。
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是礼乐教化,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自春秋开始到秦之统一,礼崩乐坏,兵家,法家大行其道,社会一片混乱。
对汉唐的评价儒家有分歧,一派儒者,如欧阳修就认为三代以后,汉唐是盛事。另一派则说,汉唐行的是霸道而不是王道。因为汉唐的强国之路在强军,对外政策为开疆拓土,不免有时穷兵黩武,民间不乏反战呼声。
宋朝的认识是随着境遇的变化而变化的,初期与中后期明显不同。
公元960陈桥兵变,赵匡胤取得政权,但当时局势是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对外,宋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这个传统的利用长城防御北方民族入侵的防线。对内,宋还要面对很多小的割据政权。
前期特征:
赵匡胤认为汉唐政权不稳定是因为“君弱臣强”,大臣用武力因素干涉朝政,非常怕下属象他一样黄袍加身,所以对内来了个杯酒释兵权,对外则志在收复失地。统一的战略是先平定南方,再举全国之力北伐。
同时,提倡科举制度,力图改变人们当时“崇武抑文”的思想,至少达到文武平衡。正在形势有起色时,赵匡胤不幸身亡,历史上一般认为是其弟太宗所为。由于继承的不是那么光明磊落,太宗很想用文治武功确立其合法性,象李世民一样让人民忽略掉他不光彩的一页,而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无疑是最好的办法。怎奈,两次北伐出师不利,第二次,太宗亲征,有名的杨家将战死,自己腿上种箭也险些丢了性命。这引起了整个上层的恐疗情绪。文官对能否走通北伐的路线产生疑问,不断建议休兵息民。太宗后期,就出现追求稳定,主张文治,不动兵戈的情况,后来这就成了宋朝的祖宗之法直至南宋灭亡。
后期特征:
宋真宗时期,辽太后举全国20万大军南下,大有问鼎中原之势,宋真宗亲征,最后和谈解决问题,宋签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澶渊之盟,两国从此以兄弟相称,宋朝送给辽每年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换得辽军撤走。之后,宋真宗大力宣传祥瑞,封禅泰山,提倡三教。我们今天的资料对此评价往往是,劳民伤财,粉饰太平,但认真想想,宋朝和辽在以后100年没有战争,而10万两银子只是发动战争费用的百分之一,宣传祥瑞安定民心,换来了稳定和发展的机会。当然,这也是对汉唐富国强兵之路的彻底否定,用钱买和平成了以后的一贯国策。只有宋神宗不满于长期屈辱的局面,希望改变防御恢复旧疆,但却得不到大臣的支持,改革派的王安石在用兵上也是非常谨慎,建议不破和议,不对西夏和辽用兵。哲宗继位后反战,甚至把已经攻陷的城池还给西夏。到了宋徽宗,搞政治投机,与金联手对辽用兵,当时就被视为弊政。之后的南宋时期,国家长期受战争威胁,经济财政长期在战时状态,大臣的俸禄都迟迟发不下来,民间虽有抗金呼声(岳飞,辛弃疾,陆游等),怎奈国力微弱,无力收复失地,不得不向金称臣。这时,士大夫们的心是痛苦的,儒家追求内圣外王,如今,以道德教化为本的统治之道已经走不通,只能转为追求内圣的心性提升之道。
思考
战争的失利,让儒家放弃了“臣服四夷”的主张,国家选择了温和的解决之道,转而重视内部建设发展自己。
抛开战争,我们看看宋朝对内的成绩单:
两宋三百年没有大的农民起义(方腊,洞庭湖并没有形成规模)
对内统治没有发生宦官及外戚专政的现象。
宋代的建筑达到顶峰。
宋是世界领先水平,最早进行了商业革命及城市化。
四大发明有三个在宋朝,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西方认为影响中国最大的不是孔孟的儒学,而是朱熹的儒学,这象圣经的新约和旧约。
,,,,,,,,,,,,
看到这里,我想很多人会感慨,如果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放在国防上就好了。但我们知道,事后诸葛亮总是好做的。面对当今世界局势,我们深深体验到“和比战难”的痛苦,在抱怨古人的同时,应该跨过时空,站在高于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上再来审视古人的功过。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我们更有必要回头仔细看我们的历史,也许宋朝的经验就可以昭示我们未来的路,宋还是汉唐?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知道,一切答案都在历史的长河。
(资料来源于陈峰教授宋朝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