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二十七章(2009年1月29日读经)星期四
(2009-01-29 23:29:28)
标签:
圣经使徒行传福音使命基督耶稣读经心得祷告杂谈 |
分类: 圣经 |
1
“意大利”似犊肉的(calf-like);‘我们’包括作者路加。在此之前,最后一次出现‘我们’是在廿一章十八节,而从保罗被捕以迄到达罗马,他所遭遇的事和受审的过程都记载甚详,足见本书作者路加自始至终都一直陪伴在保罗的左右。路加和亚里达古(参2节)并非在囚犯之列。当时的常规容许犯人的亲友和奴隶随行,以便沿途服事犯人。
‘御营’大概是指皇室的‘专差’,担任皇帝和他在各省的军队之间的交通职务。注意,新约中出现的‘百夫长’,似乎都对基督徒相当友好,甚至相信主(参3,43节;太八5~13;路廿三47;徒十22~33)。
2
“亚大米田”未参加赛跑,我死了仍存在;“亚西亚”东方,泥土;“马其顿”扩展;“帖撒罗尼迦”胜利,胜过律法的搅扰;“亚里达古”善于治民者。
“有一只亚大米田的船,”‘亚大米田’是亚西亚省西岸的一个港口,位于亚朔(参徒廿13)的东面,特罗亚(参徒廿5)的东南面。
“要沿着亚西亚一带地方的海边走,”指这艘船在亚西亚省各埠将挨次停靠。
“我们就上了那船开行,”许多解经家将保罗赴罗马受审算作第四次出外旅程,开始于本节,结束于廿八章卅一节。
“有马其顿的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和我们同去,”‘亚里达古’曾在以弗所与保罗同行,与该犹一同被暴民捉拿,险些送命(徒十九29)。后又与保罗同往耶路撒冷致送捐款(徒廿4)。之后,又陪伴保罗赴罗马,一直不离开他(西四10;门24)。
3
“西顿”打鱼,打猎;“宽待”待之以礼,钟爱地对待,以人道对待;“照应”照顾,提神,恢复疲劳。
“第二天,到了西顿,”‘西顿’在该撒利亚以北约一百一十公里,船行仅需一天。
“准他往朋友那里去,”‘朋友’乃指互相认识、互相有来往关系的人,原文在此有定冠词,显系指基督徒朋友(约参15)。船虽泊岸,但囚犯通常要留在船上受监管;保罗获准上岸与信徒们会面,这是特别的优遇。
4
“居比路”佳美,公正,爱,一朵花。
“因为风不顺,”‘风不顺’即吹逆风。由巴勒斯坦开船往意大利是向西行,而地中海夏天及初秋吹的是西风或西北风,不利西行的船只。
“就贴着居比路背风岸行去,”‘居比路’即今塞浦路斯,是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大岛,位于由巴勒斯坦到亚西亚的中途;‘背风岸’即该岛的东北部沿岸,那里有山崖遮住强烈西风的吹袭;‘行去’指沿居比路的东岸向北行,再沿北岸向西行。
5
“基利家”滚,发织品;“旁非利亚”民族之混合;“吕家”狼;“每拉”哭泣,桃金嬢汁液。
“过了基利家、旁非利亚前面的海,”‘基利家’和‘旁非利亚’是亚西亚省东南面邻接地中海的两个较小的行省。
“就到了吕家的每拉,”‘吕家’是亚西亚省正南方的一个小省分;‘每拉’乃是海上交通的一个重要中心,是埃及供应罗马的粮船必经之一个主要港口。从埃及经过每拉到罗马是绕道而行,因地中海经常吹西风,船只无法直接向西北直行,故先向北取道每拉,然后转西沿岸航行。
6
“亚力山太”人之保卫者。
7
“仅仅”好不容易,困难地;“革尼土”年纪,时代,激怒;“革哩底”肉体的;“撒摩尼”穿着衣服,由于波动。“仅仅来到革尼土的对面,”‘革尼土’位于小亚西亚西南部海峡的尽头。
“就贴着革哩底背风岸,”‘革哩底’位于爱琴海和地中海之间的一个大岛,东西长达二百六十公里,南北最宽处仅约五十公里;‘背风岸’即该岛的东岸和南岸。
“从撒摩尼对面行过,”‘撒摩尼’即革哩底岛东北部伸入海中的海岬;他们沿着革哩底的东岸向南行,再沿南岸向西行。
8
“佳澳”优良的港湾,好荫庇所;“拉西亚”不知的根源,蓬乱的。
“我们沿岸行走,”指沿南岸向西行。
“仅仅来到一个地方,”‘仅仅来到’是形容一路航行困难,因那一带沿岸海中有许多礁石。
“名叫佳澳,”‘佳澳’位于革哩底的南岸中部的小海湾,船只不宜在此停泊过冬(参12节)。
“离那里不远,有拉西亚城,”拉西亚距佳澳约十公里,旧城现已成废墟。
9
“已经过了禁食的节期,”‘禁食的节期’指赎罪日,按犹太历是七月初十(利十六29;廿三27),约为阳历九月下旬或十月初旬。一般情形而论,从九月中旬起,地中海的风浪逐渐增大,因此危险较大。到了十一月十一日以后,整个冬季在公海上的航行便完全停顿。
“行船又危险,”当时一般人均认为在地中海航行的安全期是在阳历九月中旬以前。
“保罗就劝众人说,”‘劝’字在原文含有警告的意味。
10
保罗在本节所说的话,除了根据他在地中海有多次旅行的经验之外,另有可能是出于他敏锐的灵感,清楚明白神的启示和指引(参23~26节)。
(一)任何信徒若是真的灵里清楚明白神的指引,当然也可以向周遭的人们发出警告性的预言;但切勿无的放矢,随便说预言,以免羞辱主名。
(二)今天有一些假先知没有神的指示,只凭一己的见解,大胆预言,危言耸听,迷惑许多信徒,神必向他们讨罪。
(三)我们若要像保罗那样有属灵的直觉,便需多多的亲近神,平日多多操练敬虔,过于操练身体(提前四8)。
11
“但百夫长信从掌船的和船主,”‘百夫长’是当时在船上的最高级官员,故由他下最后的决断。他在此相信航海老手的意见过于保罗的意见。
世人宝贵经验,因为经验乃是经过许多的成功与失败所累积的知识,可以提供给人断事和行事的依据。但我们基督徒不单靠经验,更靠赐经验的主;我们离了祂,就不能作甚么(约十五5)。我们基督徒行事,应当凭信心寻求主并倚靠主的话,过于倚靠经验。主的话高过人的经验,主的同在更胜于事情的顺利。
12
“非尼基是革哩底的一个海口,”‘非尼基’的确实地点何在,解经家有两个说法:(1)即现在的非尼基(Phoenix),位于革哩底岛的西南岸,高大岛(参16节)在它的西南方,但其海口地形不似本节所述;(2)指现在的非尼基附近另一港口路特罗(Porto
Loutro),高大岛在它的正南方,其海口地形正如本节和合本译文所述。
“一面朝东北,一面朝东南,”原文作‘一面朝西南,一面朝西北’,但是该港口的实际情形正如和合本译文,因此作者的意思应是指‘一面顺着西南风,一面顺着西北风’,故有人建议将这句话译作‘在西南风和西北风之下’。
“且因在这海口过冬不便,”人们往往因为追求生活的舒适安畅,而把主放在一边;生活环境越富裕的人,离开主越远。教会中的事务,往往不在于‘多数人’怎么说,乃在于主的旨意如何;我们事奉主,不是要讨人的喜欢,乃是要讨主的喜欢(加一10)。忠心服事主的人,宁可像保罗那样让全亚西亚的人都离弃他(提后一15),而丝毫不肯违背主的心意,直到见主的面(提后四7~8)。在教会中决定事情,既不是‘民主’,也不是‘独裁’,乃是‘神旨为先’。但愿我们尊重神过于一切。
13
“贴近革哩底行去,”意即向西南方行去。
14
“那风名叫友拉革罗,”‘友拉’是希腊文,意即‘东风’;‘革罗’是拉丁文,意即‘北风’;二词合在一起,即指‘东北风’。当时用大帆靠风力行驶的船若遇此风,往往不是翻船便是搁浅。
15
16
“在那里仅仅收住了小船,”‘小船’指大船泊岸时的短程交通工具,出海时则作为备用的救生艇;平常风浪不大时,用绳索系于船尾,在水面上拖行;在大风中因恐大小船彼此相撞,不是小船撞破大船便是被大船撞毁,故须把小船拉上来收在大船上。‘仅仅’原文意即‘费了很大的力气,好不容易才……’;‘收住’指将小船拉上来紧系在甲板上或船边。
本句在原文有‘我们’一词,中文没有翻出来;似乎暗示作者路加也加入收住小船的工作。
17
“又恐怕在赛耳底沙滩上搁了浅,”‘赛耳底’是革哩底岛的西南面,地中海的南端,靠近北非洲利比亚的一大片浮洲浅滩。
“就落下篷来,”可减小风吹面积,藉以减缓船的前进速率;但因‘篷’字原文的意思是‘器具’(instrument),故亦有解经家认为此句应译作‘放下船中器具’,意思是‘将船上最顶层的甲板上非必需的重量移到下层甲板上’。
18
“就把货物抛在海里,”原文并无‘货物’二字,但可以想象他们所抛弃的乃是货物,此举乃在于减轻船的重量,便于操控。该船的主要货物乃是粮食(参6节批注)。
19
20
“太阳和星辰多日不显露,”‘太阳和星辰’是当时航海者藉以计算船所在方位的惟一方法,故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在茫茫大海中无法测知船的方位和航程。
“我们得救的指望就都绝了,”既无法辨认船的方位,又不断遭受狂风的吹袭,在这种情况之下,一般人都会绝了生望。保罗说:‘我们从前……遭遇苦难,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林后一8~9)。世人绝了指望,就甚么都完了,但我们基督徒绝望之余,还能够转向神。我们乃是‘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林后四8~9)。
21
“众人多日没有吃甚么,”多日不进食的原因有二:(1)因为风浪大,晕船厉害,所以吃不下;(2)因为得救的指望都绝了(参20节),以致茶饭不思。
“保罗就出来站在他们中间,”正当全船人员失望丧志之时,保罗挺身而出,给予必要的鼓舞。他是全船失望之人力量的高台。
“你们本该听我的话,”保罗这话并不是苛责或幸灾乐祸,乃是建立他说话的权威,使众人对他下面的话能够信服。世人的心境受外面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好就心绪沮丧,甚至茶饭不思;但我们基督徒心里的平安,是不受外面环境的影响的(约十六33)。遭逢灾难、人心惶惶之时,正是基督徒发挥‘盐和光’的作用之时;我们的心情不但不该像世人一样随环境起伏,更应该超越环境之上,才能显出基督徒与世人不同之处。
22
23
24
“与你同船的人,神都赐给你了,”这话暗示保罗曾为众人的安全而向神祷告,并得到神的应允。
25
26
27
“到了第十四天夜间,”‘第十四天’是从离开佳澳算起(参8,12~13节)。
“船在亚底亚海飘来飘去,”‘亚底亚海’是希腊与意大利中间的海,范围比今日的亚得里亚海为大,南至地中海的中线(即由革哩底向西延伸至西西里岛)的广大水域,都包括在内;‘飘来飘去’原文作‘飘流’(carry through)。
“水手以为渐近旱地,”可能水手隐约能够听到海浪冲击暗礁的声音,故以为逐渐接近陆地。
28
“就探深浅,”即把系有绳子的铅锤放入海中,以探测水深。
29
“就从船尾抛下四个锚,”用意在稳住船身,不让风浪任意催逼前进。从船尾下锚,表明船头一直向着海岸。
“盼望天亮,”‘盼望’在原文有‘求’、‘祷告’之意。
30
“水手想要逃出船去,”水手们可能认为大船既无港口可供停泊,则迟早必要撞毁沉没,因此不如自己先乘坐小船逃走,免得届时须受众多乘客的连累,这样,他们生存的机会较大。水手只求自保,而不顾别人的性命;保罗却时刻以众人的性命为念(参10,22,31,34节)。基督徒存活在世,乃是为着别人的益处(腓一24~25)。
“假作要从船头抛锚的样子,”教会中也有人假作一些有益于众人的事,实则内心正为自己打算;但基督徒在神面前最重要的乃是诚实(约四23~24),我们一虚伪装假,就落入魔鬼的圈套中。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十七9)?惟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林前二15)。求主使我们有属灵的眼光。
31
32
33
34
“所以我劝你们吃饭,这是关乎你们救命的事,”吃饭才能维持正常的气力,来应付所面临的险恶环境,并游泳登岸(参40~44节),所以‘吃饭’与‘救命’密切相关。基督徒对正常的饮食绝不忽略,“吃饭”是为着维持身体的健康,好事奉主。愿所有信徒都能凡事兴盛,身体健壮,正如灵魂兴盛一样(约三2)。
35
保罗的榜样给我们看见:食物乃是神所赏赐的,所以我们应当存着感谢的心领受(提前四3~4)。
36
37
38
“就把船上的麦子抛在海里,”‘麦子’指他们原本留作自己口粮的谷物,与先前所抛弃的‘货物’(参18节)有别,那些是运送到意大利供应国民的粮食(参6节批注)。
“为要叫船轻一点,”船越轻越方便操作,使之靠岸。
39
“有岸可登,”原文作‘有一个沙滩’。
40
“拉起头篷,”‘头篷’即位于前桅的小帆。
41
42
罗马的法律规定,若有囚犯脱逃,看守的人便要代受逃犯的刑罚。
43
神若帮助我们,人能把我们怎么样呢(来十三6)?
44
“用板子或船上的零碎东西上岸,”‘船上的零碎东西’原文是‘一些从船上来的’,可指对象或人,前者即指从破船取得的任何零碎物品,可藉以帮助人浮在水面上;后者则指‘依附在船上的某些(人)身上’,意即那些既不会游泳又无任何助泳物品的人,他们就依附在水手的背上而上了岸。
“众人都得了救,”本章数次提到‘得救’、‘救’(参20,31,34,43节),乃指得保性命(参10,22节),而不是指得着灵魂的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