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画家部分
◎
界慧法师,俗名刘慧芳,1921年出生于同安,现为漳州市东桥亭寺住持。她一生追求书画艺术,曾获“世界名人金杯奖”殊荣,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伽蓝画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界慧法师把自己的创作视野停留在庙宇之中。她在限定了表达内容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创作带来了难度,因为,面对这方小小的天地,画家很容易陷入重复的境地。然而,令人欣喜的是,界慧法师在深入体悟的基础上,硬是从这方小小的天地中发掘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她说,庙宇虽小,却也有世事更迭、也有季节轮回。于是,她凝眸新花初绽的顾盼,聆听鸟儿鸣啭的欣喜,心无旁骛地捕捉创作灵感。
从1957年起,界慧法师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1960年的《枇杷丰收》参加北京妇联成立五十周年书画展,广受佳评;1966年的《鹰击长空》参加王府井全国书画展,获得金鹅奖。作品《无量佛》《松梅诗意图》等十余幅画作入编《国际书画篆刻大观》等大型专辑。集美大学教授陈伯钦称赞她的作品:笔墨古朴、设色典雅,有大家法度,非俗人能为。
界慧法师还工于诗词。1995年,她的《万里飘香》画作参加水仙花杯世界书画展,画中有自撰七律一首:“姐妹浮湘恰并肩,凌波布底拥金莲。江皋珠佩同心赠,洛浦金杯合苞圆。诵赋无端招女拓,织消时会谱郎联。深思岂负抛才力,连理花裁再世缘。”文学修养可见一斑。
如今,九十岁高龄的她,参禅礼佛之余,还经常应邀讲学于全省各佛学院。有时,一些僧尼、书友或市井文人请她作画,性格爽朗的她,不顾旅途劳累,驱车百里顷刻而至。
◎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凡具备画家禀赋和诗人气质的人,都钟情于山水。
五十多年来,陈友仲坚持实景写生,目睹高山的宏博壮丽,凝听溪水的深情歌唱,充分体验自然界的沧海桑田和瞬息万变。
为了创作《小坪系列》,陈老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山。饿了,就啃一口随身带来的凉馒头;困了,就在山上打一会儿盹;有时来不及下山,就到山民的家里借宿。每当那些“藏在深闺人不知”的奇观异景跃入眼帘时,他都会兴奋得像老顽童一样跳了起来。置身于这样的山水之间,陈老顿觉心旷神怡、荣辱皆忘,此时,还未作画,心中已然“万般激情汇笔端”。
为了创作《轮山系列》,他冒着严寒酷暑,数百次上山稽古、写生。正如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银城布衣动笔迟,钟情轮山有谁知?梦游梵寺尚泼墨,红墙绿树映荷池。
搜尽奇峰打草稿,随手拣来即成画。得益于长期的野外写生功力,陈老的画意境清新,笔墨苍秀,造型生动而不落俗套。
他的《轮山揽胜》国画写生集,以其厚重的笔墨,写实的技法,艺术地再现了大轮山和梵天寺的生命色彩。其中的《明清同安大轮山胜景复原图》,被收入新编的《同安县志》,成为后人研究我区宗教文化的宝贵资料。他的《小坪系列》《文山系列》《梅山系列》,不管是潭边秋树、石间荆丛,还是小桥流水、暮野归舟,无不千姿百态,生气盎然,极其生动地反映了同安、翔安的山川风物和人文环境。
师造化,以求真情;入山川,以觅神韵。这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最高境界。我们期待着陈老有更多的画作问世。
◎
同安、翔安是全国有名的民间绘画之乡,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农民画作者,他们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美术作品。在这群农民画作者的背后,有一位甘为人梯、不求闻达的辅导老师,他把毕生的才华、青春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农民画事业,这个人,就是严宗珍。
1968年,刚刚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的严宗珍,被分配到同安文化馆任职。当时恰逢同安农民画的鼎盛时期,全县的农民画作者多达一百二十人。
从1970年起,严宗珍开始致力于农民画的组织和辅导工作。
他的想法很实在,就是希望把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传授给更多的人。因此,对于那些慕名而来学画的农民朋友,他不仅一律不收学费,还常常自己掏钱买来书籍、资料、绘画工具送给他们。
让严宗珍感到欣慰的是,这支倾注了他几乎半辈子心血的农民画队伍,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殆尽,反而发展壮大了起来。
1988年,同安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严宗珍本人也因此被授于“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优秀辅导员”的光荣称号。
一些人劝他,从黑发教到白发,尽为他人做嫁衣,何苦呢?还是多把心思用在自己喜欢的国画、书法和金石篆刻上吧。对此,严宗珍只是置之一笑。他觉得,同安、翔安农民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时间对他来说又十分紧迫,因为,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哩。
◎
很多人喜欢用照相机摄取创作素材,就连一些著名画家也乐此不疲,何金挺老师却坚持徒手创作。他说,照相机对于复杂对象、庞大场面的即时纪录,其优越性不可取代,但艺术毕竟不是科学可以取代的情感行为,要探索、理解和表现对象的基本结构、变化规律,没有用眼、用手、用感情是不能达到的。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今天,从家乡的瓦房、小巷,到北京的天坛、故宫,何老师一路走,一路画。
为了画好动物速写,何老师经常钻猪圈、下牛棚,观察各种动物的习性。有一段时间,由于经常到动物园里找形象,引起了保安人员的注意,差点闹出笑话来。
为了创作国画《银城忆旧》系列,何老师反复思考,仔细琢磨,走路想,吃饭想,有时连临睡前还在推敲,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一天晚上,睡到深夜,何老师突然灵感来了,他高兴地喊出声来:“哎呀,就这样,没错!”把老伴惊醒了,而他却顾不上解释,披上衣服,趴在桌子上画了起来。
何老师还是一名出色的集邮品设计者。十几年来,他采用国画、油画、水彩画及摄影等艺术形式,创作出了数以千计的纪念封、明信片、宣传戳及各类图章。特别是他设计的鸡年明信片,更是受到了集邮品收藏者的青睐,求索者接踵而来。厦门市著名作家郑启五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还专门撰文介绍他的作品。
◎
牡丹是中国的国花,千百年来,它以雍容华贵的姿态、红艳凝香的神韵、名花倾国的气度,给人以美的享受。黄亚斌笔下的牡丹,千姿百态,浓艳如生,让人们在欣赏之余,常常会被一种美好的情感打动。
黄亚斌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把牡丹画得娇艳轻盈、雍容华贵。他笔下的牡丹,表现出来的是挺拔豪迈的气派。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参加日本、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际性交流展出,并作为礼品赠送东南亚各国的博物馆、展览厅、国际友人及社会名流,还经常在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深受各界人士好评。
尽管很多人以拥有他的牡丹画为荣,黄亚斌却从未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据粗略统计,近十年来他赠送给别人的牡丹画已经超过了三千幅。
黄亚斌虽然画了大量的牡丹,却极少有重复之作。综观他的牡丹画卷,有的浓墨重彩、泼辣豪放;有的润秀清雅、意趣生动;有的虽聊聊几笔,却神韵俱佳、生机盎然。
黄亚斌说,以牡丹为题材进行国画创作,主要寓意祖国和平昌盛,繁荣富强。今后他还会继续画下去,并以此为突破口,找到一条更加宽广的艺术之路。